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7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910篇
劳动科学   39篇
民族学   296篇
人才学   125篇
人口学   129篇
丛书文集   2615篇
理论方法论   600篇
综合类   4749篇
社会学   702篇
统计学   130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55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855篇
  2013年   794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640篇
  2009年   664篇
  2008年   887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423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最近几年,"儒教"问题又忽然热闹起来.200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从化召开,陈明和蒋庆都在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儒教主张.  相似文献   
992.
张明东 《殷都学刊》2007,(3):155-156
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青铜器作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需要学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近出版的有关青铜器研究的著作中,岳洪彬博士的《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93.
利益调控: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活动的开展 ,在社会文明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明形式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基础是对人的需求利益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利益调控表现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和互利型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调控人的利益 ,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普遍受益原则。  相似文献   
994.
一、指导思想 为了表彰和鼓励成绩显著的学会和为学会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举行第十一次(2004~2005年)先进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先进,表彰先进,总结和交流学会工作经验,以调动我市社会科学学会和学会工作者做好学会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我市社会科学学会活动的开展,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5.
陈宪钦 《殷都学刊》1997,(2):123-124
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实施理论、楷模等项建设。  相似文献   
99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习俗是社会变化的符号.由于广州开放早,得风气之先,所以广州的婚俗也较早发生变化.文明结婚就是新婚俗的集中表现.通过文明结婚,可以一窥当时广州新旧交融、中西会通的复杂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997.
表面上看,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所呈现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冲突,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察视角下,人们的文化价值思考往往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野蛮与文明、宗教神权与自由民主、落后的阿拉伯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原教旨主义与开放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998.
江林昌 《东岳论丛》2006,27(2):40-48
判断文明起源的物化标志,可以是文字、青铜器、城市和宗教礼仪,也可以是其它,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不同的民族而定。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不仅要从时间上消除“上古无史论”的误解,充分认识中国文明起源的早期性,而且还应从空间上改变“中原文明一元论”的偏见,全面认识中国文明多源并起、广阔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现代文明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新儒学派、西化自由派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文化的论争,形成了现代的人文基础,并且于抗战之后都介入了现代民族精神的构筑。新儒学派有其为国立本的合理之处,西化派的民主、科学在适应变革需求上也有它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本位"观点,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构筑了意识形态上的"体"。因而,"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精神与文明构型,即以民族文化为本,世界文明为用,人民性为体的民族精神发展现与文明构型的复合体。在今后多元开放的时代,更应该承认三大思潮并存的现实。当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是不能动摇的,但也需要走出意识形态的范围,制、充东方文明成果,完成历史起点的综合文化创造。以东方文化构筑民族精神介入新世纪的发展,则成为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000.
现代化进程推进到当代 ,东亚各国都面临着一个“要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尖锐问题 ,文化创新和哲学重构的任务愈显突出和紧迫。在社会有机体系统中 ,如果说经济是基础 ,是骨架和躯干 ,那么文化和哲学就是血肉和灵魂。可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历史上具有鲜明特征的东亚文明形态断档了 ,虽然后期各国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发展、进步之路 ,但可以说 ,我们现在没有属于当代形态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当然 ,较之意识到文化建设和哲学创新的迫切性 ,更重要、也更艰难的工作是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和哲学创新 ,就目前的现实可能性而言 ,在哲学研究的视角上必须有一个大的转轨 ,并且只有全社会参与理论思考和探索 ,才有可能建构起新形态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