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82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获得对治儒家之伪饰的可能.在这一基础之上,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初期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儒道融合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22.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互补.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儒道并蓄,因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具中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23.
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古典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儒家思想对古建形制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老庄思想则对古典园林意匠影响深远。文章主要对后者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4.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25.
南宋以后 ,儒道领域出现了大量注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作品 ,儒家以朱熹注解影响最大 ,道教以李道纯注解最为全面。通过对朱子注解和李道纯注解的比较 ,可以较具体地了解到儒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太极图说》 ,以至整个周敦颐学术思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现今 ,我们对东亚的美学如此寄予关心 ,是世界史的潮流所决定的。一般说来 ,这是对以往的西欧中心主义和以它为基础的普遍的本质主义或是以西欧为模式的亚洲研究的反思所致。比方说艺术史的研究 ,就超越了西欧进行构想而且事实上也是超越了西欧。另外 ,作为“艺术”而设定的概念和其分支的各个流派 ,比如说“书法”这一领域 ,就有历史上的、地域上的特性。在这一意义上 ,作为以西欧为中心展开的美学研究的补充 ,东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这之上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亚洲的美学或艺术思想研究 ,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生成的反省 ,与对我们自己所…  相似文献   
27.
28.
阮籍既是魏晋时期士林的领袖之一 ,也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从“济世之志”与“酣饮为常”、儒家思想与“不拘礼法”、“越名教”与“任自然”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 ,可见阮籍及其诗文中所表现出的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9.
任大刚 《领导文萃》2014,(23):87-87
正因为贪腐,最近有不少位高权重的人物轰然倒塌,让人目瞪口呆。不过从一些披露出来的案情看,激发犯罪的还是那个老掉牙的东西——欲望。"欲望"这个东西,最难琢磨,也是"法、术、势"之外,韩非子用来制约人性的要件。利用人的欲望,引诱人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是《韩非子》一书随处可见的方法,每每谈及,总有些洋洋得意。作为记载"性恶论"的著作,并不十分奇怪。  相似文献   
30.
道家的心灵理论,偏重于“天”而不注重“人”,比较缺乏“人”的欢乐色彩;儒家的心灵状态,偏重于人为的“人”而不注重天然的“人”,所以缺乏发自天性的欢乐色彩。陶渊明注重天然的人的生活,所以能够跳出两种思想的局限,让心灵呈现出最佳的和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