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71.
儿童身份是对儿童亦或童年的一种属性的界定,更是对儿童教育界限的一种表达。儿童身份和儿童教育之间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确立了儿童教育的样态与价值。学校作为儿童活动的公共场域,表现出了儿童生活的“公共性”和儿童教育的“向善性”两大核心特征。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身份差距的悬殊,儿童“妥协”成为常态化问题,儿童身份式微,具体表现为儿童身体的缺失、儿童话语的缄默和儿童意识的迷失。舒缓儿童天性与公共理性、儿童意识与公共权威、儿童经验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建立一种平衡,是实现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身份从“占有”到“存在”这一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2.
王剑培  汪国琴 《阅读与作文》2007,(1):F0003-F0003
南充市长乐中学创立于1948年,是市级校风示范校,良好的校风和浓郁的学风打造出农村中学的强力品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行政对策》荣获四川省政府教研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3.
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亦称新心理学派),是从民族性、个性研究到基本人格、所趋人格的研究。并注意文化作用于人格塑造的方式方法以及儿童抚养和人格模型塑造的关系。本文着重分析文化与人格学派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研究的借鉴作用,以及这些理论对于儿童人格塑造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4.
燕子 《中国农村》2009,(7):10-10
北京有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跟随身为农民工的父母来到大城市中生活,漂泊的经历和困窘的经济条件让他们无法得到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日前,“流动超常儿童教育实验项目”正式启动,让我们有机会为这些资质良好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5.
因为儿童精神及其文化的人文性特质,儿童教育的人文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更是儿童教育的永恒命题。儿童教育的人文化表现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精神和人文性精神的儿童教育两个方面。儿童教育的人文性精神体现为对于儿童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照与尊重,而人文性精神的儿童教育则是以培育、释放儿童的人文性精神为宗旨,并有形式上的学科教育和实质上的教育过程两个层次。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在其根本上实现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6.
谎言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涂改过后的成绩单还是糖果罐中忽然消失了一半的水果糖?谎言,是不是孩子延续快乐和逃避惩罚的特权?  相似文献   
177.
陈琳 《现代妇女》2004,(12):29-29
"我们家没有钱!"七岁的儿子吴昀彬背着手,撅着嘴,抬头挺胸,对着大公园门口热情招呼着的小摊贩一字一顿地吐出掷地有声的话。小摊贩看着我们不像是来自贫寒之家的母子俩,禁不住笑了起来:"这孩子,真有趣!你看这把枪多好玩,叫你妈妈买给你吧"不!我们家已经有  相似文献   
178.
教女有方     
刘娟 《社区》2005,(2):52-52
女儿的一本日记足足让我破译了好几天。记得那天女儿放学回家,一改以往先看电视、吃零食的习惯,一声不吭地跑入自己的房间,直到吃晚饭时,三唤五请才出来,匆匆扒了几口饭又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女儿怎么了?第二天,女儿阴着脸上学了。我不顾丈夫的劝阻决定偷偷看看女儿的日记。谁知,女儿日记的第一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日记属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偷看者,请悬崖勒马。”女儿早已做好准备。死丫头,就是万丈深渊,我也要跳下去。怀着为女儿着想的心情,我继续翻开日记。天啊!丫头的日记不是英文,便是符号、数字:“她带着她的恐龙GG(哥哥),在我面前…  相似文献   
179.
本文从世纪之交的教育实践和郭沫若研究实践中提出问题,论述了郭沫若的教育思想。认为郭沫若“天才是努力生活的结晶”、“教育是作成人才的工具”和教育者既是经师又为人师等十分丰富、独异、深达的教育思想,是人民本位的以完全发展人们天赋、“为国家作育人才”为至上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0.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