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39篇
理论方法论   117篇
综合类   855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国内学术界论述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问题时,常常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看作由审美判断力提供的。这是一种未经历史分析的独断。通过康德美学先验转向的历史分析,可以说明康德是如何通过目的论的研究为审美判断力寻找到了先验的原理———目的性原理,从而澄清学术界对于康德美学中目的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阐释过程中,海德格尔对里尔克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实出于海德格尔自身哲学思想之缘故,其自始至终反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对此在的精妙阐述和对存在境域时间与空间的追问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视野。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并非如他所说是出于存在历史之命运,其阐释无非是出于自身之立场而进行的文本解读,其结论常常是先于过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阐释现象,对这种阐释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由此,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问题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澄清。  相似文献   
33.
中国的辩证逻辑研究在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逻辑问题讨论总结》误导下,抛弃了形式逻辑,只研究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思维阶段,走上了歧途。恩格斯的“辩证逻辑”,是“辩证的逻辑”的误译。辩证逻辑不仅名不正,言也不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偏离了黑格尔奠基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34.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问题在亨利的现象学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说他的身体观与生存现象学有不少区别,但它依然是在“心灵的肉身化”和“身体的灵性化”双重进程中得以展开的。亨利所说的身体是一种“主观的身体”,一种“先验的身体”,然而,他对“主观”和“先验”的理解完全有别于意识哲学传统。这种身体又可以称之为“肉”,它是人的本己的身体,与宇宙中的惰性物质、日常经验中所知觉到的动物躯体及人的生理意义上的身体都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35.
孔子是一个合格的哲学家,其贡献不仅仅在于道德伦理方面,对形而上学也有着系统的思考,是中国哲学本体论主要奠基人之一。孔子哲学之所以被看轻或误解,是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造成的。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需要重新理解。这是解读孔子哲学及其形而上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康德依赖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划分来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明这两种逻辑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逻辑“谱系学”中的地位,然后在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的视角中来考察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关系,认为形式逻辑只是知性的“分析”的应用,而先验逻辑是知性的“综合”的应用,两种逻辑一体两面、共融共生、缺一不可,是同一个知性的不同应用及其面相。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逻辑和知性的应用,康德意在表明我们的知性有一个界限,而这个界限正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37.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38.
通过反思阿多诺对康德先验自由的批判,揭示该批判的实质是对理念本身进行机械的还原论操作,能够为长期被“污名化”的康德式形而上学理念“正名”:自由的二律背反是关于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条件的形而上阐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批判蕴含;作为形而上学理念的先验自由蕴含着无法被经验性社会关系同化的“真理内容”,因其抽象而得以保留其不可被化约的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39.
《东岳论丛》2019,(6):184-190
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流变是反映先秦原始儒学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主线。荀子与"孔孟"相比,如果说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本"的话,那么,荀子之学则可谓是"以礼为宗"。"以礼为宗",突出规范之于秩序建构的作用,体现了荀子在战国晚期新的历史语境下对群体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礼"无疑是荀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其所言说的"礼"不仅是实现群体社会秩序的保证、是成就个体道德理想人格的依循,还是天道宇宙运行的依据,由此,荀子的礼论就有了政治学、伦理学和形上学的多维意蕴。三方面比较而言,"礼"首先是政治学意义下的,其次是伦理学意义下的,最后才是形上学意义下的。这种区分,与荀子哲学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进路以及重建秩序的强烈政治追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0.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