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明代科举处于科举史的鼎盛之期,以弘治朝为代表的明代中期又是明代科举的成熟阶段。此期的分地域取人、考试规范性、庶吉士考选、防弊措施等方面均有表现,而会试所取的榜首——会元,正代表了明朝科举的最高水平。在弘治朝会元中,钱福之文体现了重气格的成弘时文之风,董圮因年辈较晚,对正嘉时文及唐宋派具有一定影响。汪俊的仕途浮沉则被打上了科举政治的较深印痕,体现了举业与宦业相关的特点。《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所载录的丰富史料对考订以上事实极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6):51-5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公元587年隋文帝时期,之后1300余年,历代封建王朝均借此作为选拔官吏的手段。始初,科举制度对激励攻书、拔擢人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亦愈来愈明显,尤其是明清开始以八股文作为应试之权衡,科举考试制度逐渐  相似文献   
103.
从古代束缚人心的八股文发展演变到今天的格局不一、体式多样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照理说,考生应该如脱缰的野马,驰骋疆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了吧。可我们面临的实际境况却不容乐观:学生们疑虑、迷惘、彷徨;老师们尴尬、抱怨、失望。我们的课程、教程改革的口号喊得那么强烈,“大语文教学观”、“课内课外拓展”以及“研究性学习”。本应该给凝滞的作文课堂注入血液。带来活力,为什么我们面临的却是一潭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漪”?  相似文献   
104.
汤显祖的《女有馀布》是其科考期间的一篇早期八股文。此文理精气足,篇法谨严,富于文采,在汤显祖所有八股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女有馀布》的发现,对充实汤显祖的文献宝库、研究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启迪今人如何思维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针对八股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分析了它的韵律特征。八股文虽然不是文学体裁,但在形式上它具有文学韵文的韵律特征,具体表现在起承转合中的节奏韵律、平仄的调配、对偶的精心选择以及虚词的运用上,由此带来的韵律的流畅、音节的和关等,当时的人们何以喜欢高声朗读和潜心吟咏八股文也正可以从中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在历史上被沿用了数百年之久的文体,八股文在形式上也并非毫无借鉴之处。尝试分析其韵律特征,可以为全面了解和认识这种文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6.
求职简历求职中,个性突出、特征鲜明的求职者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而简历也需要个性突出,特征鲜明。个性化的简历会从众多简历中折射出光芒,吸引招聘官的目光。但在各种简历模版、写作规则、注意事项前,许多求职者迷失了自我,简历失去了个性,把简历当成了自我吹捧的抒情散文,过于专注自己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这些八股文似的简历在求职竞争中不仅不能为求职者带来帮助,反而会将原本有个性的求职者淹没在众多泛泛而谈的垃圾简历中。  相似文献   
107.
明清很多文人都涉足小说评点,他们生活在科举社会中,都曾致力于举业,在评点小说时,从评点方式、内容到评点语言、体式,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八股文理论,使小说评点的理论和风格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综合小说评点借用的八股文文法发现,文法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活法这一方面。八股文活法是对死法的灵活运用,小说评点者借用活法,意在表现小说作品的文学意韵。  相似文献   
108.
东方夫子 《职业》2012,(22):46-48
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豪门地主家庭。他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优等。23岁考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  相似文献   
109.
宝玉中举是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合理想象,是对宝玉形象的提升,宝玉中举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加深了全书的悲剧意味。他中举后才出家而非落魄后出家,深化了出家的内涵。续书宝玉中举不是败笔,反是佳构。  相似文献   
110.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明清八股文为一律。但受学术文化的影响,八股文无论是其文体结构,还是八股文风都随代变易而表现出异时特色。就文体构件而言,明代早期的文题偏重于长题,其内容侧重于大的道理或某种制度,属于人伦治道之属,而清代大都是小题,章节题明显减少。从题头看,明代前期破题较宽松自由,而成化后渐趋严格直至清末;起讲,明代较短,而清代渐长。股对,从明前期或对或散发展至裁对整齐、股对分明。结语,明前期均有,而成化后已无,直至清末。就文风流变而言,明代文风经历了从皆恪遵传注,以古文为时文,到兼讲机法、穷思毕精、务为奇特的变化过程;清代则经历了从崇尚义理,以考据入八股,到以经文经学、西学入八股的演变历程。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学术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