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386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581篇
社会学   97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公""私"及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明末清初,公私观发生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出现大批崇私以批判传统公私观的思想家。其中,王夫之基于传统公私观,将"公"主要确定为三个内容:"公共"或"普遍","天理"和"公正无私"。与之相对,"私"则表现为"个人""私欲"和"私利"之义。其公私关系观也相应呈现为:传统意义上"循公废私"、近代相对合理的"存公抑私",与明末启蒙思潮相表里的"化公崇私"。自清初至当代,王船山公私观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相似文献   
73.
随着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地位由过去的义务主体转向权利主体。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宁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隐私权、参与权、评价权等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尤其关注与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种权利。  相似文献   
74.
正17世纪,或谓明清之际百余年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西方文化东渐,中土文化西被。此时期近百名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或译或撰出版了数百种宣扬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书籍,自周秦以来中国士人大一统的"天下观"垮塌了,被动地接受了意大利人利马窦的《万国舆地图志》里的"世界观"。"世界"一词,虽最早为佛教用典,但被西人借用已有另一意义。传统中土的"天下"与西人的"世界"构成不同的人文品质,体现着中西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当时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人熟悉那个陌生的"世界"?至少,有一个人群  相似文献   
75.
于逢春 《中州学刊》2012,(5):139-146
由秦始皇初步拓展,由汉武帝及子孙最终奠定的"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曾对古代中国的其他地域起到过主导作用。虽然自三国以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在底定中国疆域的最后几轮冲刺表演中,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看客,而中原地域则经常成为表演舞台提供者,但诞生于该板块上的大一统思想、天下观理念、华夷同源谱系等,不仅为华夏族群与夷狄族群所认同,而且成为夷狄族群逐鹿中原、华夷界限移动的理论根据,进而成为统一古代中国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6.
现代国家的特性在于公私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公私观的差异,中西现代国家成长出现不同的历程图景。具体而言,在"私本位"的公私和谐观影响下,西方现代国家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进程中生成的。而在"公本位"的传统公私对立观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却不同。一方面,由于受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显得曲折、坎坷。另一方面,由于"公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呈现出从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到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再到国家对社会的放权从而逐步生成公民社会的历程图景。因此,从公私关系的角度解析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能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77.
公诉权与审判监督权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公诉权具有审判监督的属性,也是检察机关最根本的监督手段;审判监督职能的实现,离不开公诉权的行使。二者的冲突可以通过转变公诉立场、调整监督时机、改进监督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8.
张希清 《文史哲》2012,(2):46-56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中,又重申了这一宣谕。可见"不诛大臣、言官"的宋太祖誓约,应该确有其事。有宋一朝,"不诛大臣、言官"作为一条祖宗家法,已经得到宋朝君臣的公认。事实上,除特殊时期诛杀过少数几位大臣之外,基本上没有诛杀大臣、言官。宋太祖之所以订立"不诛大臣、言官"这一誓约,以及宋朝君臣谨奉之为祖宗家法,是最高统治者接受前代历史教训,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必然结果。宋太祖誓约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翟石磊 《学术界》2022,(11):60-69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历经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中国看待世界的主体意识和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理念。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传统世界观进行的丰富和拓展,既体现出天下情怀、世界一家、命运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国际发展挑战、贡献中国治理智慧提供了政治哲学基础和话语保障,形成了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等在内的中国全球治理话语创新。当今时代,全球性发展挑战愈加严峻,中国特色世界主义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东亚各国的儒学研究倾向于围绕本国所受影响范围进行展开。可是,单单以各国儒学为基轴而扩展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还需要从一开始就跟进把握东亚儒学的整体状况。因此有必要存在两种儒学史。一种是以各国为基轴的儒学史,另一种则是一开始便着眼于东亚全体来书写的儒学史。各地的儒学深受中国的影响,即从中国单向地传往各地,而非相互交流影响。各地的儒学之所以独立性强,是受到了各地域国家意识较强的影响。而儒学的“天下”本来是指世界整体,并非某一个国家。在日本有言论称日本为“天下”,把日本看作一个世界,即各个国家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而这多个世界又包含在以中国为中轴的大世界当中。在这里各个国家处于“生态隔离”状态。儒学使用的概念能够包含多样的内容,各国才能利用它的特性来构筑本国特有的思想。日本特有的思想感受性能够获得表达方式,是以中国儒学为基础才得以实现的。值得重视的是,在东亚地区,儒学是基础素养,儒学形成了文化知识的共同基础。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首先,通过系统理论地说明东亚儒学的历史存在意义,使之与西欧思想相对化;其次,要系统理论地说明儒学在多样社会中具有明确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