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50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9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社团流派的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作家群体现象的认知理路.总结60年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之经验,史料基础和观念形态建构的双重重要性,是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整体思考的制高点之所在;反省过去的研究,我们缺乏考察这一现象的整体性理念和思路,即对文学社团流派中"文学、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地域)"等概念的包容性、动态性.研究作家社团流派人与事的系和纠葛,键不是规约或简单的判断,而是对占有史料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192.
《求是学刊》2021,48(5):160-168
  相似文献   
193.
中国古代的戏曲批评深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探讨多集中在填词制曲方面。晚明曲家吕天成《曲品》的大量品评则围绕着“事”和“目”而展开,越出了单纯以诗评曲的范畴,启动了古代戏曲批评从“曲”的意识到“剧”的观念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94.
六朝时期位于柴桑县境内的湓口,为长江边上的军事要塞,有很多战事在这里发生。隋朝在这里设置湓城县,到了唐朝,湓城县被废,有湓口、湓城的地名和文化被大量移植到唐代的浔阳城(今九江市浔阳区),为此人们以为“湓口”“湓城”皆在今九江市浔阳区。考诸六朝史实,参考文物考古的成就,基本上可以断定六朝时期的“湓口”“湓城”在今九江市柴桑区城子镇,与唐代浔阳城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95.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羽是一个忠义、勇武的形象,这既是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中国庙的楹联、题额与塑像、庙制而得出的结果,更是朝鲜民族社会总体想象的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羽形象在中国出现了"异化"了的现象,这主要不是指人们狂热地崇拜羽,而是指人们对羽的崇拜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6.
197.
贾建民  耿维  徐戈  郝辽钢  贾轼 《管理世界》2020,(2):106-116,M0004,212
本文从"时空",即时间、空间、联3个维度来分析近十余年大数据行为研究的进展,总结近年来本课题组的相研究结果,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各种时空大数据的广泛采集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推动了有人类流动行为的研究;与此同时,社会网络和社会媒体大数据的发展把人们联行为的研究推向新高度。流动性和联性以及这两个方向的交融构成了大数据行为研究的基本范畴,而通过"时空+"不同内容和场景形成了大数据应用的广泛格局。大数据行为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解决大数据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的研究将更加重视通过随机实验、田野实验或者自然实验等方法来做因果推断。大数据行为研究的"时空+"为探讨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8.
对于明人尹耕(畊)的生平及作品研究者很少.其生年有两三种说法,互异不一,其卒年为何,更是一团迷雾.其生平事迹,现有资料仅有一个概况.然而,他的诗文在数百年间却屡屡被重要典籍所引用、收录或提及.对于《两镇三通志》作者究竟为何人的研究,几近空白.今考,在尹耕生年数种说法中,以生于1515年为是,而尹耕卒于1552年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9.
200.
廖国富 《职业》2012,(23):77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以下简称职称计算机考试)是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评价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职称计算机考试中,由于利益的驱动,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进行作弊,直接损害考试的公信力,践踏公平底线,破坏社会正义。近年来,职称计算机考试中的作弊手段不断翻新,如何有效预防职称计算机考试作弊?笔者认为,必须以预防"替考"为重点,严把"三",即教育、组织和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