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彭传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666-669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路线,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指出“弑君”与“诛一夫纣”的不同,从而肯定了“诛一夫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注意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客观上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言无实不祥”、“言近而指远”两大判别语言好坏的标准;并通过“知言养气”说将其语言哲学与人格修养论辩证地联接起来。质言之,孟子语言哲学所凸显的是其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及其语用学旨趣。 相似文献
33.
弓亚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22-124
“知言养气”是孟子关于塑造道德品质的论断,“知言”与“养气”互为联系,密不可分。这一关于人格理想的观点对古代文论的创作批评有深远的影响,在“文气论”和创作论的理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4.
郑泽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1):36-42,127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相似文献
35.
董连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杜甫所说的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基本上可以成为定论。孟诗往往关涉“秋”与“夕”的描写 ,或格清、调清、思清、境界清 ,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或通体清妙、风调清雅、赋景清幽、本象清彻闲淡、清思痛入骨髓 ;或清空一气、语意清妙、韵味清而不薄、气象清远 ,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 相似文献
36.
孟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它包括性善论和养气说。如果说性善论奠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基础的话,那么养气说则担当起“为尧舜”的重任,这体现为塑造个体人格的崇高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37.
柳倩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5):57-61
本文结合刘勰著作《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的中心意图重新解读《养气》篇,在此基础上,就《养气》篇的研究中关于《养气》篇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养气”的功能及作用、“气”概念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质疑,并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8.
胡迎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3)
陈三立大量序跋、题辞、评语中勾勒其诗学观:一是养气作诗说,抟天地阴阳之气、物我相摩荡以作诗,养气须"胎息自然,不汩其真";二是诗来自于"志盛多感",然而,诗中志不可过于显露,须含蓄蕴藉,"志深而味隐";三是学诗途径,借径黄山谷而上溯唐诗,学其造句新警,追求"骨重神寒",避俗就奇,避熟就生,避速求涩.力创天然奇秀、富有馀味之境.陈三立评诗以格、趣、味为论诗权衡,再看诗中能否达意理、悟名理、寓识解.他也看重诗人之学识,诗风近于古人哪一家.其诗学观是他自身创作努力的目标,也是他在创作实践中的体会.他以其诗学观指导、鼓励、影响了一大批清末民初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39.
董甲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3):89-92
孟子的大生命观认为天命是生命的本源,身心是生命的结构,心比身更重要。孟子把生命的问题由天道转化为心性问题,提出养心、养气等心性方法,回归生命的本源,最终可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生命境界。孟子规定了儒者生命之道的模式,为儒者安身立命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之路。然而,从现实效用来看,孟子的大生命观模式只适合于上智之人,不能在现实中完全开展。 相似文献
40.
杨颖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3)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181年的历史,本文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译本,重点探讨了"性善论"、"知言养气"两个孟子思想的重要关键词的英译问题,以考察暗含于术语英译符码转换差异下的文化策略和历史动因,讨论了归化异化的关系、元典本义和注家阐释、以及对外国译者典籍英译的再评价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