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入兴贵闲——关于审美创造心态的一个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77-82
“入兴贵闲”是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中并不为人所注意 ,但却有丰富理论价值的一个重要命题 ,它所揭橥的内涵是在闲逸充盈的心态下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它与“虚静”说有密切联系 ,但又有着不同的意味。与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有深刻联系 ,但却在刘勰的文论体系中纳入了美学心理学的轨道。唐宋一些诗人在“闲”的心态下创造的篇什有着独特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42.
睡前搓脚梳头可养气生血,长期坚持对女性养生大有裨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搓脚梳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每天睡前搓脚,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平衡阴阳状态的作用。先用40度温水泡脚20分钟,然后左手握住左脚背前部,用右手沿脚心上下搓100次,达到脚心发热;再用右手握右脚,用左手沿脚心上下搓100次,搓的力度大小要以自己舒适为宜。 相似文献
43.
44.
陆游养气说的诗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养气观念,在承继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创获,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的美学风格,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肯定“心”之独立自主性,对孟子思想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性掌握,常有未达之憾;“外在研究”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潜藏着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推至极端,就有所蔽。未来的孟子学研究必须“内”“外”兼顾,得其全貌。三个可能的研究新方向是: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46.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7.
曲哲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0(2):46-48
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先读好书。读书时必须有选择地读,专心致志地读,要不耻下问,积累知识,善于动脑筋,辨别真伪,学会养气。这样才能读好书.读懂书,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8.
在生命修养问题上,黄老道家不再如老庄道家那样偏重于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体本身的呵护与保养,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对于养生技术和方法的探讨也十分精到,为中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养生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重身轻物"、"全生适欲"的养形理论,"行气健形"、"炼气通神"、"和气顺天"的养气理论,"以神制形"、"调和情志"的养神理论,三者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 相似文献
49.
王福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92-95
杜甫一生处于"游"之中,是"游"成就了杜甫"诗圣"、"诗史"之誉,又是诗歌记录了杜甫"游"的一生.杜甫之游有种种,归纳起来,大致有四,即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的实现而宦游;为友谊、结交名人而交游;为好奇养气、满足文化兴趣而赏游;为改变个体生存的饥困状态以及难以安宁的心境而不得不客游.其中,宦游是杜甫之"游"的主要形式,交游、客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仕宦为其目的,"客游"是终其一生之"游"的总状貌,而"苦游"则是终其一生之"游"的总性质.杜甫之"游"是屈原之"游"的一脉相承,与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实质不同. 相似文献
50.
说"养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30-34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气"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和论述,对其范畴内诸如"养神"、"养气"、"制动"、"远近"、"无我"、"脱俗"等术语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对"养气"之说应从创作心理、修身养性、伦理道德、学问人品诸方面综合地理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