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先读好书。读书时必须有选择地读,专心致志地读,要不耻下问,积累知识,善于动脑筋,辨别真伪,学会养气。这样才能读好书.读懂书,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2.
兰和群 《南都学坛》2005,25(5):74-75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3.
陆游养气说的诗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养气观念,在承继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创获,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的美学风格,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人与人有个气场,气场内的人互相成就或干扰对方的性格发展。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有不同的感觉,会令你有不同的表现。气场是一个人各种“气”的综合的、外在的表现。它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是指人与宇宙的关系。一个人要“养气”,就要处理好人与己(灵与肉)、人与人、人与天地(环境)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养气”,就要把握以下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5.
《孟子》"知言养气章"在东亚儒学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对于此章的注解争议最大。我们在读《孟子》的时候,必须面对和重新理解、诠释"知言养气章"。在中国哲学史或心学史上,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工夫论的道路和方向,显示出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异趣,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但是,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不仅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并且超越了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孟子为自己的不动心之道,从理论上、价值伦理上和工夫践形的实践上奠定了一个儒家的心性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6.
《文心雕龙》早已成为中国文论与美学中的“显学”,而其诸篇赞语的学术意义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养气》是《文心》创作论中的重要篇章,其以《管子》、王充的气论哲学作为基础,使之成为文学创作之“神思”的动力.《养气》赞语以其隽永朗练的四言诗形式,将《养气》篇的内容浓缩于其中,并将其明确地置于文学创作思维的框架之中.结合《养气》正文对《养气》赞语加以美学角度的诠解,发掘《文心》诸篇赞语独特的理论价值,可能会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独辟蹊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7.
养气”说是中国古人对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孟子始从哲学角度论后天主体意识修养对人崇高精神境界形成的重要性,此论亦可推及艺术意义;刘勰则直接从艺术意义上论学创作中作家“蓄气”守气”、巧妙用气的重要性,并进而将自己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合而兼论,认为作家能做到气得其养、又善巧用,创作中将会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58.
关于养气的篇旨大都将它看成是“补神思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也”,将它归入创作论。此说虽非乖缪,却有偏颇。通过对养气篇行文思路的分析,笔者认为,此篇应是作家养生论,是论述作家的修身养性之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59.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文学诠释范式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0.
人格修养旨在构建实践道德规范的"动力因",即通过对道德情操的培育使人的实然(真实愿望)与应然(道德理想)统一起来。为此,孟子和保罗通过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自足性和必然性,对各自传统中的"气"与"义"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以"养气"和"称义"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说。通过对比,我们既可以发现二者在人格修养问题上以"自然→人为→必然"为进路达至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共通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在方向、方法和维度上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