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王兴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5):27-38
《孟子》知言养气章在东亚儒学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对于此章的注解争议最大。我们在读《孟子》的时候,必须面对和重新理解、诠释知言养气章。在中国哲学史或心学史上,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工夫论的道路和方向,显示出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异趣,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但是,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不仅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并且超越了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孟子为自己的不动心之道,从理论上、价值伦理上和工夫践形的实践上奠定了一个儒家的心性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2.
周甲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97-101
在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知言与养气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它们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本接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相似文献
63.
李世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135-137
主张性善论的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人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其内在的仁义之性的.仁义就是道德判断的标准,是内在的、应然的,而具体的事物是外在的、实然的.正因为义是应然的,所以人们才会理直气壮的履行道德行为,才会生发出浩然之气.但大多数人对正确的道德准则置若罔闻,在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却退缩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孟子认为是因为我们缺少正气,所以即使我们知道了道德准则却并不能履行.孟子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努力方向,就是要通过知言来长养浩然正气,增强道德行为的动力. 相似文献
64.
65.
张坤晓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64-68
“养气”说是中国古人对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孟子始从哲学角度论后天主体意识修养对人崇高精神境界形成的重要性,此论亦可推及艺术意义;刘勰则直接从艺术意义上论学创作中作家“蓄气”守气”、巧妙用气的重要性,并进而将自己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合而兼论,认为作家能做到气得其养、又善巧用,创作中将会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6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1):86-91
珍惜、尊重生命乃君子养生观之基础。身外无道,道外无身,君子并未满足于口腹之养、躯体之奉,大道之求与一身之养从来就密不可分。《四书》堪称君子养成之教科书,于养生之理念、路径、方法等论述颇详,从中可一窥古代君子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67.
我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的"养气"论,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先秦至南北朝为孕育与凸现期;二是宋元为拓展与充实期;三是明代为深化期;四是清代为完善期。上述四个阶段,标示出我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养气"之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68.
陈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84-88
《孟子》的“知言养气”章,对于我们理解与把握孟子的为学工夫至关重要。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从历史背景、全篇文本脉络、各段论说的义理层次与思想意涵、以及个别词语的训解等方面,对此章做出了诸多独特的诠释。此外,船山基于对理学朱子与阳明为学主张的反省,通过重释孟子“知言”与“养气”工夫的次第与内涵,对于重构儒学的工夫体系,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