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02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113篇
管理学   906篇
劳动科学   61篇
民族学   283篇
人才学   246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3263篇
理论方法论   569篇
综合类   7033篇
社会学   701篇
统计学   157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467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709篇
  2012年   769篇
  2011年   898篇
  2010年   888篇
  2009年   864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727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549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日本长野地区至今仍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鬼女红叶”传说。该传说的文本记载肇始于日本中世,其后几经演变渐渐在长野地区以相对稳定的传承方式固定下来。通过文献研究法,解析该传说的文献记载与长野地区的勾连,沿着时间轴从文本层面对该传说的传承进行研究,理清文本传承的脉络及其情节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考察文本传承所反映的在地化要素。  相似文献   
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向互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123.
文章从文字系统的异同着眼,将进入到英语的外语专名分为罗马化语言的专名和非罗马化语言的专名,在此基础上对中外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称在英语中的应用形式进行了简略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汉语拼音已经使汉语和英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同文现象。汉语专名向英语的转换要做到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摒弃以跨语言重新命名来形成英语译名的方法;第二,明确界定语义翻译的适用范围;第三,汉语拼音在名称跨语言应用中的地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4.
大多数语言中均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词汇化句干,此类语言信息块的使用能够缩短使用者话语输出的编码时间,提高理解语言输入的解码效率。故此,二语学习者需要增强对目标语语块信息的注意力,将之内化进而提高二语语用能力。词汇化句干对中介语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词汇化句干的使用将促进中介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5.
韩孟洁 《社科纵横》2022,(3):140-1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从历史逻辑出发,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从理论逻辑出发,源自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传播理论的智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从现实逻辑出发,催生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科技进步和学生内生发展动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从实践逻辑出发,聚焦课堂阵地的精准施教和非课堂阵地的精准管理,其中精准管理涵盖通过顶层设计精准布局、风险规避精准预测和定制方案精准服务已探索形成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6.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7.
自巴赞提出长镜头理论以来,长镜头一直作为纪实类电影手法而被广为认知与应用。由此诞生的"一镜到底"电影,以更为极致的完整镜头逼近现实知觉,展现与人视觉感知相一致的连续时空。其从拟真出发对制作工艺和艺术形态的极致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沉浸性、游离性与绵延性特征。由于电影语言的形象符号是一种凭借本能对现实物象进行视觉读解的语义系统。长镜头下的物象作为主观的符号能够呈现丰富的下意识、非理性的内涵,这在长镜头与诗电影、运动镜头与超现实穿越以及梦境营造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一镜到底"在商业电影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下的共情,使得虚拟现实与物质现实的界限越发模糊,在虚拟的造梦幻觉中呈现更深层的物我两忘的沉浸效果,这从"凝视"与自我投射、物质与精神的相融、"一镜到底"与游戏化电影等视角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解读。从长镜头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美学,诞生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壮大发展于数字影像时代,前人所应用过的长镜头美学语境,逐步呈现出从拟真向致幻的嬗变,诠释着沉浸式影像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与农村发展的动能转换期、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围期重叠交汇,在地化生成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立足农民主体的第一视角。锚定科技动能在地化生成目标,立足乡村,将资源、产业、科技和人才等在地化因素整合起来“嵌入”到乡村振兴的架构上来综合考量,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动作用,激发科技动能的在地化生成,逐步形成科技支撑和科技动能的“强连接”。科技动能的在地化生成需要乡村人才承载科技,与乡村发展具体要素匹配融合,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正向契合,其具体样态、模式等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多元化呈现。在党的有力领导、政府有为引导和市场有效拉动下,农民顺势而为、依地而立,克服后疫情时代突显的不利影响,探索科技动能在地化生成的现实路径,乡村振兴将在新时代进程中实现由外部科技支撑到内生科技驱动的整体转化和升级迭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