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写生"是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概念,但在中国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其自身内涵及映射的复杂价值观念却不断发生变化。而写生内涵的变化又对20世纪中国画写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写生"说法早在宋代画论中就已出现,而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大致是在本世纪初。在晚清以来民族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写实性绘画不仅逼真地还原现实,而且还进一步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深层思考,使画面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从而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从中体味到某种精神性的传递,进而产.生共鸣。这种精神的传递,使得当代西方写实绘画显得与过去尤为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双语双向是赫达亚特的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创作交替使用巴列维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文字;其创作历程以20世纪4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侧重于张显现代性,后期侧重写实.中篇小说<盲枭>是作者认同、标举文学现代性,将现代主义文学观和表现手法诉诸创作实践的典型;<哈吉老爷>可以视作赫达亚特后期作品转而诉求写实,通过文学性的叙事直面人生、针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和人性败坏的代表性文本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4.
宋代重文轻武,尊儒重道,画学兴盛,绘画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宋代新儒学的影响,画家以“诚敬”、“格物穷理”的思维模式从事画艺,使绘画风格整体呈现写实趋势;又受儒家孔颜之乐的影响,绘画成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方法;还因画家满腹经纶,文化修养深厚,所以此时的绘画脱离实利,文学性大大增强。宋代绘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魅力永恒,时至今日,仍然大放异彩,直逼灵魂。  相似文献   
15.
宋代院体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写实性特征在宋代院体绘画中表现突出,除了工整精细的写实性特征,文人画与意境的融入使宋院体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宋院体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6.
元代绘画是以"表意性"著称于世,但在这种表意性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写实性"对元代绘画的影响.写实前提下的表意才是元代绘画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必然对个人风格产生影响,没有可以脱离时代风格而独立存在的艺术家和艺术品.艺术家对个人风格的选择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服从于时代风格的规范.这些可从元代"李郭"传派和"董巨"传派的画家时自己绘画的表现风格和师承关系的选择上得到证明.元代"李郭"传派画家的创作技法是受到表现对象制约的.  相似文献   
17.
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写实造型水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雕塑艺术宝库。秦俑雕塑数量多、体量大、形象写实、神态各异,从造型角度看可以概括为“真”和“异”。秦俑雕塑造型风格形成的原因在于:一是秦朝的丧葬习俗,二是统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强权政治,三是尚武、尚实的文化理念。秦俑雕塑承前启后,在思想性、艺术性和造型风格上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世雕塑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物我统一,物我两忘"……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SHMJ: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艺术研究院学习、创作的情况?陈静:决定来到艺术研究院读博士是因为十分敬仰杜滋龄先生,很早以前就得知杜先生是为人低调而踏实的学者,随着对杜先生及他的艺术主张深入的了解,也就越发的下定决心来到北京,向他求教。博士阶段可能是找人生的最后一段学生生涯了,我很珍惜,现  相似文献   
19.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以对女性的细腻逼真而独特深入的描写著称.他创作了不少"妇女生活"小说,当我们以解读先锋小说的眼光去研读这些作品时,可以发现其还具有"新写实主义"特征.可以说,苏童的"妇女生活"小说具有先锋性与新写实性相交融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是表现作品风格的窗口。从五代至清代的作品中,点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从写实的特点转向写意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