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88篇 |
免费 | 312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59篇 |
劳动科学 | 261篇 |
民族学 | 390篇 |
人才学 | 205篇 |
人口学 | 124篇 |
丛书文集 | 3562篇 |
理论方法论 | 602篇 |
综合类 | 6908篇 |
社会学 | 901篇 |
统计学 | 6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249篇 |
2022年 | 242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87篇 |
2019年 | 268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203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400篇 |
2014年 | 841篇 |
2013年 | 766篇 |
2012年 | 965篇 |
2011年 | 1079篇 |
2010年 | 1120篇 |
2009年 | 1179篇 |
2008年 | 1360篇 |
2007年 | 1013篇 |
2006年 | 1016篇 |
2005年 | 817篇 |
2004年 | 597篇 |
2003年 | 563篇 |
2002年 | 394篇 |
2001年 | 400篇 |
2000年 | 300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红楼梦》在清代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题咏”作品。“题咏”者不仅基于自身视角重新熔铸《红楼梦》的文本情节及其意义,且通过移情式品评展开与《红楼梦》文本的交流对话。作为“题咏”者主体表达与写作欲望的集中体现,“题咏”作品展现出一种兼顾《红楼梦》文本所写、“题咏”者实际境遇及阅读时的心理感受等复杂状况的碎片化阅读乐趣或精神体验。此类碎片化阅读体验往往发生于当时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社会群体中,并在“阅读—书写”的固化抒情模式中深度表露了“题咏”者日常阅读的一般精神常态与闲适消遣状态。因此,考察当时人移情式“题咏”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探讨《红楼梦》后世接受的推进方式,藉此分析《红楼梦》在当时知识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价值。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社会工作与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一直相伴而行,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形成了较强的专业亲和性、价值亲和性和实践亲和性。在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行动实践中,尤其在乡村慈善救济和社会福利、乡村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中国社会工作不断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积极开展一系列本土化实务实践,既促成了自我的知识生成,又形塑着自身的品格特质,更有力助推着乡村社会的各项民生福祉和社会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社会工作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乡村全面振兴亦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手段介入乡村振兴,要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其价值选择,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其基本抓手,以社区工作为其核心工作模式,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其主要内容,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其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993.
《史记》除纪史外,亦有政论,其中表达了对社会史现象“民劳”的同情,对行政史现象“劳民”的批评。相关文字,不仅载录了社会生活史和行政管理史的重要信息,也是史学史和史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唯物史观重视“劳动”的历史意义。“劳动”的重要意义不仅表现在人类初生的历史进程中,还对漫长的文明进步,包括生产革命、科学发明、文化创新等发生重要的作用。“劳动史”或曰“劳作史”应当作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方向。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理解《史记》有关“民劳”“劳民”的史事记录与政治批判,是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的。《史记》所见帝王“其身劳于天下之民”的主张,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顾颉刚在1920年代发动“古史辨”的讨论,引发学术界轩然大波之后,留下不少自传体的文字,详细解释自己的成长道路。顾氏出身苏州书香之家,自小受到祖辈、父辈的严格教育。但在其6万余字的《〈古史辨〉自序》中,他却很少提及其父顾柏年(号子虬)。相反,他的自述、日记、书信等材料揭示,他们父子之间在求学、婚姻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顾颉刚对其父亲抱有敬畏大于亲密的复杂情感,使得顾颉刚几次间接或直接地反抗父命。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对马丁·路德违背其父亲的意志,进而发动宗教改革的精神分析,颇有可比之处。1918年,顾颉刚妻子吴徵兰去世,他又奉父命于次年再婚等事情,促使他反省封建父权,在《新潮》发表《关于旧家庭的感想》的长文。1920年秋他自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一方面检讨古史的真伪,另一方面又与父亲产生激烈的冲突,最终使他在三年后与父亲分道扬镳。顾颉刚对其父的抗拒和反叛,为我们理解他之抨击古史的真伪,批判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情感分析的视角和情感史研究的实例。 相似文献
995.
《宋书·孝义传》所记郭世道、原平父子事迹,反映了中古早期江南地区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图景及其生存状态:他们在从事农耕的同时,普遍开展多种经营,与市场联系密切,并非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在遭遇社会动乱与灾害时,与邻里互相帮助,形成地缘性社会关系;作为王朝国家的编户齐民,交纳田租户调,应征从役,并接受王朝国家的教化。中古早期江南地区农民生活的世界,可以区分为作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家庭、作为互助单位的村里、作为市场网络的区域经济体系,以及作为控制与管理体制的郡县乡里体系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996.
自1940年以降,在“诗—史”关系论域,陈寅恪(下简称陈),钱锺书(下简称钱)相继有各自的思辨路径暨诗学建模。陈从未臧否钱的诗学观,然从1942年《谈艺录》脱稿到1984年《谈艺录》修订本,乃至2002年三联版《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所辑钱1978年的意大利演讲,钱数落陈的“诗—史”建模已逾半世纪。新世纪以来,学界介入此案之“孰是孰非”者渐多,大多数著述是判“钱是陈非”,其共同点是皆以钱著所主张的“诗—史分界”说为准绳,来径直错判陈的“诗—史”建模;却几无文献可证明错判者对陈著《隋唐制度渊源》《唐代政治史述》《元白诗笺证稿》也下苦功细读过。故错判者始终未识陈是以社会史家暨文学批评史家之“角色叠加”视角来构建其“诗—史”观,进而不解陈在唐史视域所设定的“以诗补史”(归属史学),竟异质于陈在唐传奇视域所设定的“诗俟史证”(归属诗学)。其结果,也就形同“众声喧哗”地表决,错判了在“诗—史”观一案的“钱是陈非”。本文所谓“献疑”,是愿在对钱著、陈著作一视同仁之文献细读的前提下,指出钱对陈的“错判”,根子亦在钱作为诗学巨子之“臆见矜高”,而对陈著(特别是《元白诗笺证稿》)未肯系统“... 相似文献
997.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生活在契丹族勃兴、发展的时代,做为开国皇后.她经历了太祖.太宗、世宗三朝。在辅佐辽太祖开创辽国基业和统一东北的斗争中,充任谋士和助手。太祖死后她临朝称制,对巩固辽政权和辽初历史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契丹妇女的杰出代表,她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又有善于弄权、诛杀异己的本性;既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又有契丹旧贵族落后、保守的意识,是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99.
赵慧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所论的长篇小说《残月楼》是90年代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李斯嘉的代表作品,在当今西方文坛上颇有影响。文中认为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百余年的华人移民史和四代移民妇女的命运,同时论及华人社区的发展,并分析了作品中的几位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1000.
刘兴晖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4)
随着现代词学的萌芽,以选本为基础,清末民初出现了词史型选本和选本型词史等过渡形态的词学著述。前者在词选的框架上体现出对词人群体和词坛风气变化的关注;后者虽以论著体形式出现,但其叙述方式和详释体例都保留着鲜明的选本痕迹。这两种过渡形态为现代意义上词史论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