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08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33篇 |
劳动科学 | 261篇 |
民族学 | 215篇 |
人才学 | 171篇 |
人口学 | 115篇 |
丛书文集 | 2043篇 |
理论方法论 | 377篇 |
综合类 | 4602篇 |
社会学 | 722篇 |
统计学 | 5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215篇 |
2014年 | 554篇 |
2013年 | 530篇 |
2012年 | 653篇 |
2011年 | 752篇 |
2010年 | 829篇 |
2009年 | 913篇 |
2008年 | 1044篇 |
2007年 | 766篇 |
2006年 | 781篇 |
2005年 | 621篇 |
2004年 | 447篇 |
2003年 | 394篇 |
2002年 | 264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20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 2 0年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形势的发展仍不相适应 ,要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调整发展思路 ,以增效增收为目的调整农业结构 ,以创新经营体制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大局为重继续实施对农业的保护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62.
中国农民作为一个古老的乡村主体,有哪些独具的人文性格?这是乡村人类学所特别关注的.从乡村人类学的新视野出发,中国农民具有男耕女织、勤劳节俭、一盘散沙、多神崇拜的人文性格. 相似文献
63.
64.
65.
198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内江县撤县建区,更名为内江市东兴区。新建的东兴区名为内江市的城区,实则是一个农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06元;城区主体为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东兴旧镇,仅有3街2巷,最宽的街道是一条不足3米宽的石板路,居民仅有8000人。全区工商业基础非常薄弱,城市化水平相当低。“农业大区、工业小区、商业弱区、财政穷区”——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东兴区的评价。面对困难,全区上下团结一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相似文献
66.
农村消费品市场是整个商品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兴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随着陕西省农经济的发展,全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农村消费品市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和全国相比,无论在市场消费需求还是在交易市场的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三农”问题,认真贯彻和落实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认真分析全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问题,深入研究开拓和振兴陕西省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八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农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并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因此,分析研究“八五”期间山西农民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及其成因,并对症下药提出改进措施,对于“九五”期间山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收入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68.
农民平等权的宪政分析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剑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131-13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权益问题,农民权益尤其是平等权的缺失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法律根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在宪政层面上保护农民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69.
喻宛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56-66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70.
李柏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1):95-99,144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比较彻底的减租减息,它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社会生活,促进了根据地土地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引发了根据地农民的社会流动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根据地社会的稳定,为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