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24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19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134篇 |
人才学 | 84篇 |
人口学 | 14篇 |
丛书文集 | 1811篇 |
理论方法论 | 299篇 |
综合类 | 3465篇 |
社会学 | 502篇 |
统计学 | 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251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29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418篇 |
2013年 | 298篇 |
2012年 | 596篇 |
2011年 | 623篇 |
2010年 | 468篇 |
2009年 | 375篇 |
2008年 | 533篇 |
2007年 | 355篇 |
2006年 | 342篇 |
2005年 | 262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215篇 |
2000年 | 162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61.
陈芬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红色经典"是作为其主流文化资源而存在的。本文以"红色经典"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为个案,探讨了当时这些文本在政治夹缝下对爱情的处理策略,由此推及十七年时期爱情书写的时代特征。从而展示了文学书写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2.
163.
“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的发轫之作——论《野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样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大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0-63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 相似文献
164.
意识形态现象早已有之,而意识形态理论是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和主体性哲学的产物。近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传统社会秩序中的社会群体,他们借助于包括启蒙运动在内的理性主义思潮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这为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认知对象和认知方法。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从哲学认识论革命到实践的政治革命的历史阶段,既而马克思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5.
166.
本文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任何重大进步,都会对国际关系造成深远影响,本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意义在于:它正在改变人们关于国家主权观念和战争观念;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多极格局的出现与发展;深化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加速了国际关系新变化,使其更具有全球维度. 相似文献
167.
杨树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3
在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80年曲折历程中,有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本文以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演进为线索,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其经验与教训有所侧重地加以总结和省察,认为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68.
王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6):27-31
诗性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它并不简单地认为过去是落后的未来是进步的,时间是按照线性的规律发展的;同时,它也更多地肯定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文化形态之间的会通与整合。作为话语的集合,狂欢、解构与革命是一条永恒的巨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时间性范畴的“现代性”与作为历史性范畴的“民族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9.
骆正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村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存在着不少争议.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上,应该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逻辑和有关论述去注解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