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佚名 《社区》2010,(14):18-19
文人立言、立名、立功的梦想,似乎全部得以在金庸身上实现。但他却为当下社会倾向“权力”、“金钱”、“效率”、“物质的价值”等外物而忧虑。这是个“异化”的时代,人类忘记了自身。  相似文献   
62.
李贽"人文主义"人性论评析--兼与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李贽反对纲常名教、鼓吹私心利欲的人性论,常常被视为体现了市民阶级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实际上,步入封建衰世的晚明社会,还远未出现西欧的那种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作为一位对腐败政治极度不满的官僚士大夫,李贽的人性论不可能包蕴着人文主义的内涵.西欧人文主义者"个体本位"的人本观,以个人"自由"为轴心,以人的世俗追求与享乐为归宿点.而李贽在鼓吹人的私心利欲时,又力图将"人欲"纳入"圣人"导引和儒学"明德修身"扼制的轨道,进而沿着王学所开采的儒学异化路径,鼓吹儒、释、道"三教合一",将"人"引渡向一个弃绝尘欲的宗教苦海.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位反叛传统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异端"思想家.  相似文献   
63.
陈晓杰 《文史哲》2022,(5):134-141+168
在近代学术研究中,李卓吾因其思想“离经叛道”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形成了迄今仍然占主流的李卓吾解读研究的“解放史”观路径。细致地考察其女性观,可以对上述主流观点提出质疑与批判。李卓吾大加称颂学佛女性为“出世丈夫”,他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依然是传统社会所设想的“理想男性气质=自立、志向远大”,他又将“无法自立”“优柔寡断”等负面特质赋予“妇人女子”,这虽然超越了单纯以生理性别划分高下的看法,但并未改变他对“男性气质”的推崇。李卓吾所描绘的孔子形象显示,其“出世”概念指人要学道就当出游四方以求道友,然而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出游的只可能是衣食无忧的士大夫男性而已。李卓吾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主张看似超脱流俗,但其实与传统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理想图式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4.
我们的女儿     
正我怀上孩子后,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较为详实的证据揭示了叶芝一生中的两种显著的心理定势——凯尔特意识与特洛伊情结,并通过对这两种心理定势的命名与归因,揭示了它们之于叶芝诗歌的重要意义:共同确立了叶芝诗歌的不朽生命力。  相似文献   
66.
在日本,李卓吾研究的代表人物岛田虔次和沟口雄三根据李卓吾的欲望肯定话语,分别将李卓吾评价为打破儒学规矩的自律性个人以及中国思想史上存人欲天理的最初提倡者。同时,岛田指出李卓吾的思想虽然是近世思维的顶点却受到了挫折,沟口则认为李卓吾的思想没有受到挫折,而是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黄宗羲等承继了。对此,本论对李卓吾的欲望肯定话语做出重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卓吾思想的核心不是欲望肯定话语,而是儒学宗教化的思想。同时,对李卓吾把儒学宗教化的原因、方法和结果做了分析。然后,据此指出,李卓吾的思想中含有复古意识,并不是近世思维的顶点,但他的复古意识与清初考证学者的想法有一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7.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学家。出世与入世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张其昀在1949年前,试图调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兼任"政治人"与"文化人"的双重角色,便在1939年加入国民党,以学者的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949年后,张其昀受儒家思想意识的影响,同时为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选择了入世,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弃学从政,进入台湾国民党政府。在政治领域,张其昀仍承担着一名"文化人"的职责,为台湾的文化出版事业和各级教育事业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68.
道教信仰是人对超越有限存在的无限整体--道的体悟和把握.这种体悟和把握既超越世俗之人的经验之外,又是生活于具体时空中的世俗之人通过日常的修道来实现的,因此,出世与入世就构成了道教宗教生活之两极.古代道教在出世与入世中倡"即世而超越",表达了立于人世间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特色.本文以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道教的出世与入世.来说明当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伴随着现代化而出现的宗教世俗化潮流中,如何既从理性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意义与文化价值,又保持道教本有的出世性与神圣性之特点,以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是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人生观。老子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是一种源于自然辩证法的“无为”人生观。总体来看,老子的人生观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70.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即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权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哲学态度的生活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出世的生活正如入世的生活,两者都了无趣味。纯粹出世的生活心如槁木,缺少生机;而纯粹入世的生活则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己所得,形同猪狗。只有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生活才具有张力和生机。以哲学的态度生活,即以理性的态度生活,而非以宗教的态度生活,也非以科学的态度生活,非以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唯有哲学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能够趋向于无限之野。哲学立足于人,而非神,但又保持着对于神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