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3篇
劳动科学   5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是指出资企业董事会依法向国资委或股东(大)会报告的本年度履职情况及下年度工作安排。  相似文献   
22.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0,(5):22-22
河南1500万元重奖种粮大户标兵 最近.河南省政府出资1500万元购置一批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奖厉给全省30位种粮大户标兵和100个费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分别领到了槲值数万元的玉米收割机或拖拉机一台。  相似文献   
23.
股权转让本身就意味着较多的风险和责任,特别是股东出资不到位或抽逃出资的股权,受让股权就意味着受让更大的商业责任和风险。从一则案例谈及瑕疵股权转让的效力,并进一步分析瑕疵股权转让导致的责任承担问题,从股权转让的受让方角度阐述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进行风险防范,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股权转让的风险。  相似文献   
24.
杨清 《社会福利》2006,(10):57-57
香港露宿者服务机构全港露宿者服务机构共有七家,香港政府共资助三家以露宿者为工作对象的机构,分别是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圣雅各和救世军,另外还有一些以露宿者为工作对象的机构未接受或接受少量政府出资,香  相似文献   
25.
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政府购买服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玉荣 《社区》2005,(7):11-11
人民调解员李琴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成功创办工作室。街道每年向工作室提供经费12万元,工作室为街道调解40%的居民纠纷,成功率要在95%以上。就这样,工作室的员工以“1/5的公务员待遇和专业化的操作”,把绝大多数民间矛盾化解在基层,促进了社区的和谐。虽然事情不大,但意义深远。(报道详见本刊2月下)据悉,上海市近年来还在交通协管、河道保洁、绿化维护、社区养老等十多种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的岗位,由政府出资向社会机构“购买”,这种新型的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已经使十多万就业困难人群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政府把大量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机关中剥离出来,转移给社会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使公共服务更加专业化,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这种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正在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政府购买服务”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服务,本文就此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
以股东出资义务与资本充实、交易安全、公司治理结构等法律价值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法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公司法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了现行的公司股东出资业务制度,并对出资义务的合理边界作了质与量的界定。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涉及股东的诉讼越来越多,其中关于股东资格的确认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我国公司法理论研究的薄弱和公司法律规定的粗陋,各地法院自行其是:有的法院以公司作为原告主体,有的法院以足额出资的股东作为原告主体;有的法院以侵权案件立案,有的法院以违约案件立案,有的法院以确认之诉立案。这大大影响了法制的统一,削弱了法律的威信,鉴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如何追究虚假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8.
对隐名出资法律性质的界定主要有代理说、隐名合伙说和信托说三种。前二者难以解释代理与隐名合伙和隐名出资的内在差异,而信托因物权性、稳定性等特征,不仅可以冲破合同相对性的枷锁,而且还在财产归属、法律效果等方面与隐名出资不谋而合。然很多学者止步于此,文章认为拟制信托在弥补明示信托关于信托目的必要性不足方面具有优势,且实体性拟制信托在自身性质、受益人财产保护等方面较救济性拟制信托而言,更能准确解释隐名出资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29.
《公司法》资本认缴制改革催生了以股东出资期限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纠纷.围绕着股东出资期限约定的效力构造,实务和理论在通说层面展开了胶着对决.强化出资期限约定效力的实践通说,不仅会带来债权人利益保护不周的弊病,也会严重限制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否认出资期限约定对外效力的理论通说,则会回归资本信用的固有弊端,构成对资本认缴制改革的目的悖反.在法教义学层面,经由法律解释规则和法律续造规则的指引,以公司资产信用为支点,应认可出资期限约定的内外效力结构,但是须赋予公司董事会催缴出资的相应职责,并辅之针对相关股东的限权、失权规则,实现公司经营管理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双重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0.
实践中,公司股东经常有未出资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公司财产的完整性,而且对于其他守约出资的股东也是不公正的,更重要的是,间接损害了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对于未出资股东应当有足够的法律惩罚予以规制,经公司股东会决议,公司不仅可以解除未出资股东的股东资格,而且可以限制其利润分配请求权、增资认股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