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0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164篇 |
理论方法论 | 18篇 |
综合类 | 242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33.
34.
论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作用——兼评理雅各《尚书》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振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55-61
典籍有别于一般文本,典籍英译离不开两种注释:典籍旧注和译文加注。时代隔阂导致典籍难读,旧注沟通古今,是译者解读原著之重要门径。典籍英译,旨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仅靠译文,潜在"语义真空"难以有效填补,丰富文化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多层文义内涵难以全面展示;适当加注,则利于实现"文化传真"。《尚书》素称"佶屈聱牙",在学术史上最为复杂,理雅各融合众多旧注成果,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传真",堪称典籍译作之经典。 相似文献
35.
陈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4-31
《尚书》文本流传纷乱复杂,素来是经学中的难题。乾嘉名儒段玉裁、阮元于《尚书》文本考订用力甚勤,但受限于材料不足,许多涉及中古时代的《尚书》问题悬而未决,能否获得新材料成为学术突破的关键。清末民初敦煌学家罗振玉独具卓识,发现敦煌隶古定本《尚书》残卷,进而由出土材料实证传世日钞本存古而可信,开辟了《尚书》文本研究的新路径。罗氏捃集四种伯希和所藏写卷和四种日藏《古文尚书传》旧钞,并刊印广布,为现代《尚书》古本汇集和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依托深厚学养,他运用二重证据法、“东”“西”古本合璧、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的学术理念,探寻文字源流,校订异文讹误,勾稽文本联系,考辨文本真伪,取得超迈前贤的成绩,有力推动《尚书》研究方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36.
于文哲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84-89
戏剧与人类共生,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原始戏剧。《尚书》中记载的尧舜时期以及西周初年的诗、乐、舞结合的大型乐舞表演,其实质就是一种戏剧的雏形。这类乐舞不但具有歌舞剧的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表演古老的或现实的故事情节,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尚书》中记载的原始戏剧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加以探究,以期去除蒙在《尚书》中的历史尘埃,揭示上古原始戏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7.
姚中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9-78
华夏中国自诞生起就是超大规模共同体,且其凝聚力异乎寻常之强固,又在此后数千年间持续成长,在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均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之政治体共同体。中国此一伟大政治成就不能不溯源于华夏之可普遍的信仰-教化之道。本文溯至源头,发掘《尚书》之《尧典》《舜典》两篇与信仰、教化相关章句之微言大义,以推明圣人所立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与中国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教化之道,并论证其相对于西方教化体系所具有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38.
朱岩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57-59
上古语篇的衔接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尚书》在汉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形成中功不可没。《尚书》语篇的衔接机制有2类6种,对应型衔接是其中一种。《论语》全面继承了《尚书》的衔接机制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9.
朱晓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3)
为了探讨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内容、特点及流变,通过对<尚书>的解读,认为礼与刑起源于祭祀和战争,构成了古代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祀与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赋予了古代法的宗教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并对儒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
王建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唐代刑部尚书的籍贯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超过八成来自河南、关内、河北、河东四道,其它地域分布极少,而各道所属州县之间分布也颇悬殊;四道所出人数比例在前、中、后三期呈现非常明显的连续递减态势,刑部尚书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由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变化的趋势;唐代后期,出自江南、淮南等道的刑部尚书明显增多,而他们都是由北方南迁后落籍当地的.刑部尚书的上述地域分布特点归因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