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4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483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52篇
人才学   9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442篇
理论方法论   393篇
综合类   4604篇
社会学   516篇
统计学   8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91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713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35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71.
张伟 《河北学刊》2008,28(1):232-234
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建审美之维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人格和谐的目标: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72.
丘濬是明代政治思想家。《大学衍义补》是其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誉为“集儒家治国平天下言论之大成”。书中对礼乐问题非常重视。丘濬将“明礼乐”定位为“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并把“明礼乐”归属于传统儒家的“德治”内容,指出了“详于政刑而略于礼乐”的不足,论证了“礼”与“乐”的辩证关系和“礼乐”的精神内涵。他还详细论述了“礼仪之节”,即礼仪的要义和基本内涵;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了“乐律之制”,即“乐”的政治伦理功能、最高境界和“乐”的制作原则与方法等。丘濬礼乐伦理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总结与完善,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
马丽娜 《社科纵横》2007,22(12):93-94
本文首先对中国诗歌中意境的生成、发展作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中国意境诗在审美鉴赏中的主要审美特征,即情景交融,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74.
傅正 《天府新论》2024,(3):47-57
学界一般认定,近现代蜀学大师蒙文通一生学术经历“三变”:一变为“古史三系说”,二变为周秦之变与儒法斗争,三变为汉初新儒学。然而鲜有人注意到,蒙文通经学思想中始终有齐鲁之辨的问题意识,分辨齐鲁之学是蒙氏早年学术道路的起点,也是他晚年经学研究的高峰。蒙文通早年研究齐鲁之学,依据廖平以礼制、地域分今古的观点,视鲁学为今文学正宗,视齐学杂采法、墨、阴阳各家,当务之急是“屏除阴阳,而一断于礼”。但晚年蒙文通具备了周秦之变的历史运动观,指出齐学杂采各家,反而体现出儒家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对比蒙文通早年与晚年关于齐鲁之辨的不同说法,既有助于学者深入把握蒙氏的学术道路与思想关怀,更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进步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75.
已故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认定《西铭》的宇宙本体论是宗法模式的,否定其有博爱或平等观念。何先生对《西铭》后半段的解释偏离了《西铭》的主旨与方向,把程朱理一分殊的诠释判定为否定博爱与平等,实属重大误解。张载在政治社会思想上主张宗法制,但不等于《西铭》的宇宙论也是宗法模式的,不能据此否定《西铭》具有博爱与平等观念。把博爱与差等之爱对立起来,对两种观念都极为有害。借助对若干博爱观念的讨论,重新肯定差等之爱之于博爱的重要性,突出差等之爱中厚薄之分的意义,具有较大理论价值。差等之爱是个人特殊义务的重要内容,否定特殊义务,对个人的道德生活与人生规划极为不利。当今应突出自由选择的特殊义务的重要性,而儒家传统所强调的血亲伦理,仍是特殊义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情感的“爱”不能成为命令的对象,却仍为“博爱”的核心。尽管不宜再把这种情感视作道德评价的对象,但这不意味着其是给定的。以《西铭》为代表的儒家工夫论,对培养真诚的一体之仁仍有其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6.
陶渊明以古代高尚的隐士、贫士为自己的榜样,而且尤其不掩饰对于隐士志同道合夫妻关系的向往之情;对隐士贤妻表现了敬重之情。陶渊明是历史意识浓厚的作家,用作者眼中的历史来理解相关诗作,其中的历史意识、典实意蕴、委婉之致等都是陶诗的绮丽和丰腴之处。在全面把握作品、作家和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去读解陶诗,方能从其中体会其更为圆融和通达的精神意趣,体会那些具体诗句本身所难以直接表达的意味。陶渊明对待隐士及其妻子的态度、对待“仁妻”的态度,能够提供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7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始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内涵。救国重任的历史呼唤、建国重任的发展需求、兴国重任的时代转换和强国重任的实践映照,推动党始终保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鲜明特质,彰显了党的强大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确立、深化发展、赓续弘扬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8.
陈凯歌执导的影片不仅具有精心铸造的叙事话语、声画语言和个性风格韵味,并且运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反思传统文化和人性,完成影片意象美的创造,体现出主创者在电影创新与审美追求上的起步、腾跃与求索。  相似文献   
79.
诉的客观预备合并系不可并存且具有先后顺位之请求的合并。我国未确立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但实践中该种诉讼被广泛适用。法官错解主备位请求相斥性原理,悖离处分权主义,错用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理论审理案件,对当事人权益造成侵害。审视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历史演进历程,相斥性原理历经了“肯定—否定”的变迁过程。我国对相斥性原理不宜一概否定,而应采取肯定观点。在此基础上,须明确相斥性原理的立足点不在于诉讼请求不可并列之表象,而在于诉讼请求所依托法律关系状态异位性之实质。我国具备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实践基础,应当以相斥性为理论内核明确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若干构成要素,以此构建本土化的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