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民族学 | 23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08篇 |
理论方法论 | 30篇 |
综合类 | 261篇 |
社会学 | 3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蒋文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23-26
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是汉代散体大赋最富盛名的作者,他们还于不同时期创作了同属“符命”文体的《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但囿于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性情际遇和文学主张,所以这三篇“符命”文章的写作情况和思想意识也各有不同。《封禅文》是司马相如在寂寞闲居中向汉武帝表达的忠心,《剧秦关新》是扬雄在“王莽新政”热潮的冲击下既惑又惧的违心之作,《典引》是班固欲纠前者之谬以颂汉功汉德的典正纯美。总体而言,《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与作者各自散体大赋所采用的讽谏方式相仿佛,因此都可视为汉代士人在制度和规范下创作心态的读本之一。 相似文献
452.
明皓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9-63
借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矛盾、杂糅概念,文章对《非洲的假面剧》进行了文本细读,认为奈保尔在该作品中突破了东方主义中西方与第三世界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一个杂糅的、矛盾的非洲形象,反映出殖民时代结束以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虽然奈保尔宣称他遵循自己的直觉旨在描写真实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国作家,奈保尔摆脱不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奈保尔仍以西方的视角凝视第三世界,殖民思想仍然左右着他笔下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453.
根据清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诗文中有“巫风”、“巫戏”的记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证明清及近代山东和江苏傩文化区傩祭、傩戏流行和传播的区域、特点和遗存(如山东微山湖地区的“端鼓腔”,江苏北部的“香火”、“香火戏”,辽宁的“民香”等),并同时探讨戏曲史上迷失了的“齐剧”、“山东姑娘腔”(又称“姑娘戏”、“唱姑娘”等)的踪迹。从而解决蒲松龄诗文中所说的“巫戏”、“巫风”的性质,及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54.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98-101
没有早期文人剧作家在观念上的突破 ,也就没有后来南杂剧的兴起和成熟。同样 ,没有南杂剧 ,文人剧也就始终只能在北杂剧的阴影里徘徊 ,无从在艺术体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难以在戏曲史上占据一个方面 ,充其量只是元曲北剧的末流 相似文献
455.
借助角色理论揭示左翼剧运中政治与戏剧的关联方式.左翼剧人在国民党政权体系下和剧联内部,都扮演着政治参与者与艺术创造者的双重角色.政治环境、剧联组织和盟员自我三方面的角色期待发生冲突,并影响盟员的角色行为.剧联盟员试图通过他们的艺术表演表达其政治取向和情感归属,努力在角色冲突中寻找平衡点.这种心态决定了左翼剧人的艺术选择,并构成左翼戏剧发展中戏剧与政治特殊关联方式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56.
孙庆华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85-90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育人"被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有效传承创新文化,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校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校史中记载的一代代大师是大学精神的脊梁.该文以近年来上海高校大师剧建设为例,梳理探析在大学校史和文化育人之间实现有机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57.
李志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72-79
西北戏曲的"龙头"秦腔与同地起源的"眉户"等诸多小剧种的定位模糊,秦腔一直担当着"以腔代剧"的角色,包含了"眉户"等不同声腔的剧种。与秦腔称谓并行的"秦剧"称谓早已存在,无论从剧种、声腔源流衍进趋势还是当代文化价值取向看,"秦剧"应该得到承认。重构"秦剧体系"既是对古老秦腔与诸多秦地小剧种的地位的肯定,又是应对流行文化冲击和多元化艺术挑战的一项理智选择。"秦剧体系"应是以秦腔为主的多声腔并存机制,借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的剧种分法,"秦剧"应包含"腔(含秦腔、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皮黄腔(汉调二黄)等)、曲(含眉户、东、西府曲子等)、调(含陕南越调、西秦"咙咚调"、陇东调、劝善调等)、歌(含秧歌剧、陕北民歌剧等)、戏(含线胡戏、弦子戏、跳戏等)"不同剧种。 相似文献
458.
金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129-132
亲子题材的都市生活剧在当下中国大陆电视荧屏上的一路走红并呈现出类型化的创作特点。通过比较发现,该类电视剧的情节围绕几个典型的矛盾展开,叙事结构主要包括"开头""怀孕""离职生子""复职""结局"五个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怀孕、生子环节象征着未达到"社会成熟"的主人公结束延长的青春期,接受最后的成人洗礼。 相似文献
459.
郁玉英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46-50
元代爱情剧中的宗教观念有着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其中形神二元的宗教观念被借为实现世俗现世愿望的工具,当中的神灵形象带有明显的世俗化色彩,而宗教圣地和佛寺长老等也被揭下了神圣的面纱,烙下了世俗的印记。剧作这一特点映照出当时的文人被迫远离权力中心,接近下层普通大众,因而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生存状态和直面世俗欲望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60.
神仙道化剧虽然产生于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是在元代。钟嗣成《录鬼簿》中所记载的元杂剧大约有四百种,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神仙道化剧一类的至少有四十本,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一。明代戏剧学家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