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38篇
丛书文集   757篇
理论方法论   128篇
综合类   1470篇
社会学   109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宋明文人异调组词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组词的一个类别,文人异调组词产生于南北宋之交而发展于明代:结构形式从最初的松散组合到相对完整明确,题材有所扩展,戏剧性因素相对增加。文人异调组词的产生与发展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诗词曲三体文学并行发展和交互作用的结果,表征了出位之思在词的风格之外尚作用于其形制的嬗变。  相似文献   
72.
73.
赵斌 《东岳论丛》2019,40(9):61-70
中国近代文人日记异常宏富,日记作品繁多,长篇巨制不断涌现,形成独特的"日记学"气象。中国近代文人日记文体的衍变与中国近代化同步,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其繁盛气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日记文体的政治化、著述化、艺术化等多种因素融合、重构的结果。所谓日记的政治化主要是指使外日记下的国家政治权力对日记写作的植入;所谓日记的著述化主要是指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文人把日记写作著述化、学术化。日记的政治化与著述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丰富了中国近代文人日记的文体写作,加强了日记文体的"量变";日记的艺术化导致日记向日记体小说、日记体散文的"异变",是日记文体的"质变"。同时,日记的政治化、著述化是日记艺术化的基础,日记艺术化是日记的政治化、著述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74.
清初小说中的僧人色情故事,以改编晚明淫僧故事为重要编创方法,反映了清初文人划分身份界限的欲望。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卷三《朱履佛》的大部分情节都改编自晚明僧人色情故事。即使系据清初大臣赵廷臣断案传闻敷衍而成的皮匠故事情节,也与晚明淫僧故事《耳谈·徽富人某》十分相似。《朱履佛》对前代故事的改编明确以建构文人身份为目的,不仅增加了僧人迫害文人的情节,以僧人恶行衬托文人在道德上的优越,并通过叠加三则文人惩处奸僧的情节,确认了文人在与僧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朱履佛》的改编策略,既回应了《五色石》区分文人与僧人身份的立场,也是文人在危机中寻求自我证明的特定手段。  相似文献   
75.
文人书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形式之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健康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画艺术同源发展,但文人之书与文人之画的发展却有先后之别。文人书画的出现与封建经济的发 展,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士人阶层的出现,篆刻艺术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审美观念的变革等均密切相关。探索文人书画 的起源对于正确认识文人书画的是非功过,特别是对现当代各级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6.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的北宋皇陵,包括皇帝陵墓8座,祔葬皇后墓22座,赵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大宋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特殊见证。其“五音姓利”的布局,所体现的“侍死如侍生”、“孝莫重乎丧”的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7.
“黄粱梦”最早的故事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列子》中,至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焦湖庙祝》,形成了黄粱梦故事的基本框架。其成形以唐沈既济的《枕中记》为标志。及至宋末,黄粱梦故事的两大亚型:吕洞宾度卢生和钟离权度吕洞宾的黄粱梦逐渐形成。后黄粱梦故事转入民间,形成了民间的黄粱梦《睡公卢英》。在流传过程中,文人与民间构成了黄粱梦故事演变的两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8.
程群 《江淮论坛》2005,(6):141-147
中国传统道教对很大一部分古代文人产生过重要影响,道教理论家所建构的“神仙世界”曾深入他们的精神领域,成为诗意栖居之家园。“神仙世界”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人诗意的家园,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理论家所创造的“神仙世界”本身内容所决定的。道教理论家关于神仙实存的论证,神仙对于人生的巨大救赎功能,“神仙世界”物质充盈、自然环境优美等等因素,契合古代文人的精神需求,从而将之视为诗意栖居之家园。历代帝王热衷于访道求仙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促使文人将“神仙世界”视为诗意栖居家园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79.
作为中国报业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大公报》创造了诸多辉煌,《大公报》的抗日救亡宣传报道,充分宣示了日本侵华的非正义;《大公报》在办报理念、文人论证、宣传谋略、人才培养等方面显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更是大公报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期。  相似文献   
80.
汤显祖的《邯郸记》加强了世俗内容和文人自身命运的体验,以及地域色彩的渲染,因而成为一部跨越时空依然余香缭绕的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