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邢澍是清代陇右学术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著名的朴学大师,精于考据辑佚之学,著述多达十余种,涉及金石、方志、天文、舆地、诗话等。出仕江浙期间,与一大批江南学术精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常诗酒唱和,论文著史,放歌湖山,情连旧雨,极一时之胜。本文通过对零星史料的钩稽,勾勒了邢澍学术交游、生平事迹的动态脉络,反映了乾嘉时期江浙文化与陇右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62.
明代心学思潮与《西游记》的关系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而关于吴承恩与心学人物的交游及阳明心学对吴承恩思想和创作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则少有学者涉足。从文献资料考证可知,吴承恩本人与心学人物万表、徐阶、李春芳、胡宗宪等人有直接接触,而与吴承恩交往的文友、亲戚、同乡、官府及各方面人士中几乎有80%以上与心学人物有过或多或少的交往和接触,这就使吴承恩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心学思想,从青少年到晚年一直处于浓厚的心学氛围之中,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3.
况周颐晚年将毕生所刻词集删定为《蕙风词》两卷,去取精审,仅存词123首。此举不单是选萃旧作之菁华,还包括对部分词作的删改修订,蕴含了一定的改词方法。其中况周颐词学思想的深化是促使其编选词集的内因,而与王鹏运、朱祖谋的词学交游,则是影响其作词、刻词、改词和选词的外因。在时间节点上,况周颐删编《蕙风词》与其构撰《蕙风词话》大致同步,反映了创作实践和词学理论的共生互融。  相似文献   
64.
陈佐才作为明末清初滇西一带声名较著的遗民诗人,其交游活动甚广。考察陈佐才的诗歌及他人著述,可知其交游对象主要有知名僧人、明末遗民及隐逸文人,他们之间的交游是明末清初滇南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5.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领军人物,他交游广泛,文友遍及大江南北。在他的交游网络中,诸多桐城文人是不容忽视的。考察这些桐城文人与陈子龙的交游关系,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陈子龙,还能管窥明末清初松江与桐城两地的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之景况。  相似文献   
66.
李献能与金后期两代文坛领袖都有密切的交往,他的性格特征是温文尔雅、诚实乐易。在金代后期文人集团中,李献能的作用在于他团结了绝大多数的文人,他不拘一格提携有才华的后起之秀,使之脱颖而出,为金朝挖掘、培养、造就人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在现在的户籍登记中,已将籍贯与出生地分离,所以,我也名正言顺地成了道地北京人。除去“文革”中间的插队七年,我的日常生活一直与北京息息相关。如此长久的人生经验,并不意味着我对北京的都市文化享有更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68.
吴藻是清代四大才女之一,是和顾春,徐灿,吕碧城齐名的传奇女子。她们在诗词创作上各有千秋,人生经历虽也同样曲折离奇,然独吴藻是那个时代最难得的奇女子,她的词,画,杂剧《乔影读骚》,女扮男装,交游唱和,她的丝丝才情和对婚姻和自身的反叛都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女性文人独立觉醒的伟大之处,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这个奇特的才女曲折的叛逆之路,离经叛道的交游方式和诵读离骚体现出的士人情怀的描写表现这位奇女子的心灵世界,最后进一步指出了吴藻回归理性实际上是整个古代女性共同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69.
王勃是初唐文坛上杰出的诗人,考察他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情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王勃的诗文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当时文人心态以及社会风气。通过挖掘相关文献,发现他的交游范围不仅局限于“初唐四杰”,而是和其他著名诗人如宋之问、员半千等也有较为密切的交往。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