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0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707篇
劳动科学   354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10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660篇
理论方法论   211篇
综合类   2855篇
社会学   281篇
统计学   22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463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530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了该文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黄老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992.
993.
中国古代思想的文本载体经历了一个从刻木结绳到甲骨简帛再到纸版印刷的发展过程。随着文本载体的历史演化,文本创作主体与思想传播的动机与目的也存在一个发展流变的历史进程。文本作者的思想表达与阅读者对其思想原意的认知领会程度,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与疏离张力,这无疑成为知识传播与文化理念传承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这一关键因素主要体现为专制政权对文化领域思想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强行干预。  相似文献   
994.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针对汽车通风盖板塑件瘦长形、体积大、形状不规则而易产生注射成型缺陷的问题,笔者采用Moldflow分析了注塑成型工艺 ,设计了热流道大型复杂注塑模具。通过采用顺序阀技术5点进胶,实现熔体平衡填充,有效抑制了塑件的翘曲变形,成功消除了熔料填充不足、熔接痕和变形 过大等成型缺陷。经试模,所制塑件满足量产要求。  相似文献   
998.
王夫之诗歌批评中,存在面貌各异的本质主义思维模式,也因之形成三种论说矛盾:重道轻艺、反对定法,但难以合理解释普遍具有法之要素的诗歌文本;维护典范风格批评标准,但因此无法合理分疏真与伪、因袭与创造之别,亦消解涉及情真、创作个性诸说的理论意义;以文本外标准介入诗歌文本艺术价值评判,令评判标准产生混乱。它们典型地呈现出王夫之诗歌批评的学理疏失。文学批评应尽可能自觉地坚持带有范导性品格的多元主义原则,反省本质主义思维模式的限度,在自觉的对话、省思中最大程度地自我解蔽。当下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则应一方面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尊重研究对象,一方面对其做出深入的批判性考察;既立足于对文献实存特征的尊重,又对研究者自身“前理解”之限度保持警觉。  相似文献   
999.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   
1000.
有宋一代,士人博才勤学,曾巩亦好读百家之书,但在他看来百家之书"知偏一方""道偏一用",只有儒家经典适天下之用。曾巩作文以六经为本,源于以文明道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儒家经典为师法对象。他认为,六经等儒家经典发明圣人之道,思想玄奥深邃,体大言微,长于叙事,在文法上亦有可借鉴之处。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对象,曾巩为文根柢经义,引"经"据"典"多出于儒家六经,议论、叙事从容严谨,完备透彻,自有法度,法三代两汉之文,使曾巩自壮其气,获得审美愉悦,其论合于儒道,是为一代名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