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61.
经学大师常志美是经堂教育山东学派的创始人,但历来关于其生平、著述、思想、活动等研究不多,存在不少盲点.本文综合零散的历史资料及实地考察,认为常志美是胡登洲开创的经堂教育和宗教革新运动在中原和华北地区的继承者和推动者,他及其弟子的革新活动激发了贯穿整个清代华北和中原地区回族伊斯兰教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262.
朱奕 《人才开发》2001,(10):6-7
争夺最优秀学生 高考过后,全国各地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招生季节。而其中最惹眼的依然还是“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对各地状元的争夺。北京地区的文理状元尘埃落定。文科状元王钥非北大新闻系不去,而理科状元陈鑫则对清华计算机系情有独钟。广东的三名高考状元,一名被北大录取,两名被清华收获。江苏的外语状元则花落北大……除此之外,在上海,  相似文献   
263.
他文化学者之间、他文化学者与本地学者之间、学者与被调查民众之间关系的组合和合作 ,构成了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既是理论 ,也是方法。它被用来搜集、描述和解释民俗志资料 ,它规定了学者把自己纳入研究对象的整个民俗文化网中的行为模式。田野关系使田野工作变为田野研究 ,而不只是搜集资料  相似文献   
264.
据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明代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沈阳中屯卫(寄治),另外还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和沧州守御千户所。“从征”和“谪发”是河间府军户的特色。明初卫所人口迁徙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265.
近代华北农产品商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逐渐向近代农业经济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具体到华北地区,由于北方口岸城市的兴起,铁路运输网的形成和近代农业的改进等一系列的变化,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得农业与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66.
张利民 《河北学刊》2004,24(6):177-182
明清时期 ,运河漕运和贸易促使运河附近的港口城镇成为规模不一的南北商品集散中心 ,海运漕粮和沿海贸易带动和促进了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根据当时的商品流通网络 ,华北地区分为两个经济区域 ,各经济区域内经济重心是在大运河和驿道等交通枢纽、首都和省会附近等华北平原农业比较发展地区。近代以后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轨道 ,沿海城镇内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成为不同范围的经济中心。随着商品运输方式的变革和商品流通网络的重组 ,港口城镇完成了向东部沿海的区位转移。但是 ,这并没有打破原来的两个经济区域的格局。其中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沿海和近代交通运输枢纽 ,其空间特征就是从偏重内地向沿海地区东移。而且 ,这种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67.
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烈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烈女的形成战乱因素据主导,节妇则更多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8.
与华南或江南不同,明清时期的华北宗族并不将祠堂视为宗族的象征和标志,而是以祖茔作为宗族的主要载体和活动中心。而围绕祖茔展开的墓祭活动,则实现了宗族的构建、维系与组织化。墓祭不仅将散处各村的族人组织起来、将族人的祖先认同实际转化成了宗族认同,还在祭祀之余管理族人、处理宗族公共事务。可见,华北宗族的墓祭活动在实际上完成了祠堂应有的功能和职责。以祖茔为宗族象征、以墓祭为核心活动,构成了华北宗族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69.
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 (1931年 9月~ 1937年 7月 ) ,中国红十字会对淞沪之战、长城抗战、绥远战役进行救护 ,成效可观。三次救援行动 ,实际上是中国红十字会全面抗战救护的预演。通过战事救护的锻炼 ,提高了红十字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使红十字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于是完善自我 ,强化自身建设 ,提到了红十字会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70.
任雅萱 《社会》2005,40(4):111-138
在以往围绕“山地史视角”展开的讨论中,研究者大多把注意力聚焦于地理位置属于国家版图“边缘”的边疆地区,而本文着重关注以华北山区为主的腹心地区的“边缘”社会,重新审视族群性话语的适用性以及明清时期国家形成路径的区域差异。明代至清前期位于山东中部山区的颜神镇属于帝国腹心地区的“边缘”,它最终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博山县,这一过程横跨明清两代200余年。颜神镇的个案说明,腹心地区“边缘”社会的国家化进程不仅是山区人文化身份改变以及新的地域认同形成的结果,也是他们在国家体系下主动的制度创造和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