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9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3篇 |
劳动科学 | 22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98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97篇 |
理论方法论 | 43篇 |
综合类 | 507篇 |
社会学 | 155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过程中,工科院校应该依托工科的优势,避开工科的劣势。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确定了"科技法务精英"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同科技实务部门的合作,进行了"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和"环境法法律人才培养"分类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2.
33.
蔺红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应该立足于突破我国现有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现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面临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师范生从教志趣不高、大班教学效率低、优秀教师短缺、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性质界定不清,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上。在此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明晰卓越教师的标准,做好"卓越教师计划"项目中学生的选拔、严控班级规模;再次,在培养方案设计上明确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性质、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增强实践课程的比例;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优势资源,创建最佳培养模式,同时,与中小学密切合作,搭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4.
考察电动自行车的设计与管理过程,可知工程活动的现场性决定了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即工程师须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服务社会,满足特定社会需求,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此,应赋予工程师相应的职业权力,即改革社会管理体制,让工程师参与工程决策与管理;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技术判断和决策等。同时,现场工程师不仅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应对工程现场的问题,更应拓展伦理视野,坚持造福社会的基本宗旨,遵循生命安全的原则,提高伦理认知与价值选择能力,以适应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5.
张兄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80-83
为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和培养制度等方面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对提高整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37.
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热点,它注重能力的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打造机械设计专业课程群,体现机械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核心内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卓越工程师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38.
王春业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以适应多样化的法律职业要求.作为法律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法学院系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39.
人们常把教师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理念把教育看作一项工程 ,把学生当作可以改造和加工的“毛坯” ,把教学作为执行建筑蓝图的过程 ,则具有工业时代教育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反思 相似文献
40.
王文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7-131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特点,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及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初步形成了一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