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759篇
理论方法论   100篇
综合类   1157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戴震的经学研究以先秦儒家的论述力驳朱熹的心性之学 ,肯定情和欲的合理性 ,力矫宋代理学与清前期的主流意识之谬 ,为推进当时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他的学术研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2.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3.
从整个理学思想前后发展的序列看,张载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周敦颐、邵雍理论的基础上,用物质性的“气”对抽象的、无形无状的“太极”作了唯物主义的明确规定,从而在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的问题上与佛老的虚无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这不但迈出了肯定现实纲常伦理的客观实在性的第一步,而且还从“万物一体”、“天人一气”的宇宙观的高度论证了“民胞物与”这样一个深邃、博大的人生境界。正是由于张载的这些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宋明理学才开始进入主题。  相似文献   
114.
朱子的理学诠释学实际上是绾经学诠释与理学诠释为一途。经学诠释是基础,理学诠释是核心。本文着眼于探讨朱子理学诠释学原则,它分为两部分:经学诠释原则与理学诠释原则。朱子的诠释原则受到来自经学立场与理学立场两方面的批评。朱子之理学诠释学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5.
《徽州社会科学》2006,(9):15-15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婺源松岩里(今紫阳镇)人。朱熹之父,儒林学者称为“韦斋先生”。他幼有俊才,曾游程门弟子罗从彦门,问河洛之学,其理学思想对朱熹一生有深刻的影响。政和八年(1118年),以上舍登第,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由此举家徙闽成为婺源茶院朱氏入闽始祖。  相似文献   
116.
宋庠并非理学家,但宋庠的部分诗作中却表现出鲜明的理学思致.他的《落花》诗以理结撰、举事用典无不紧紧围绕崇德之意,呈现出异物互通的理性思考;《再到小园见落花有感》、《郡圃观春物有感》等则鲜明地表现出"即物观理"的人生思考和理学倾向;而宋庠的为人,更是表现出恬淡守分的人生情怀和理学修为.  相似文献   
117.
格物致知的概念出自《大学》。在唐宋儒学复兴的背景下,格物致知经过宋代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发掘与阐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成为宋明理学认识论、工夫论与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议题。而李光地作为清初重要的朱子学者和朱学领袖,格致论既构成了其理学思想中富有特色与创造性的一部分,亦是其融摄陆王心学的主要方面与典型表现之一。在对格物致知文义的解释上,李光地受到陆九渊特别是王艮的影响,偏重以知本、知性明善言格致。在对格物致知内涵和方法的理解与诠释上,李光地着重突出了格物的道德属性与伦理优先性,相对抑制了对于客观事物之理的关注,从而缩小了格物的范围,减弱了格物的知识性与认识论意义。同时,他还肯定了王阳明恢复《大学》古本的主张,并提出《大学》之宗,归于诚意的观点。由此可见李光地对陆王心学的融摄是深刻、系统且多方面的,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做出的批判性吸收与折中,而这正是其建构自身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8.
作为宋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名节观在南宋时期从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进一步延伸,其政治特征日趋鲜明,展现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三重形态。南宋学者以尊王攘夷为政治目标,通过对君统、臣节的弘扬,以不主和议为要旨的名节观在士群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南宋中后期,名节观的政治内涵更加丰富。为阻遏权臣政治,理学家大力倡导直谏勇退的政治风范,士人的出处之道和进退之节被视为社稷存续的重要保障;在基层社会中,重义轻利的名节观被引入了政教体系,并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规范给予具体阐释,其导向作用对以后历代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9.
姚鼐的学术思想是其文章理论、文学思想的基石,集中反映了桐城派文人的思想、学术观念。他以理学为宗,非常尊崇程、朱,同时又能吸纳汉学考据之长,进而提出义理、考证、文章相结合的主张,以宽容的心态兼收各家学说,其所为远非那些严守门户、固步自封的理学家可比。  相似文献   
120.
熊赐履是清初孝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是一位理学大家。本文认为,他的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重主敬、推崇躬行和“崇正黜邪”三个方面。熊赐履以朱熹理学的传承者自居,著书立说,大力弘扬朱子理学思想,竭力捍卫理学的独尊地位,在清代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