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科学的原罪在于其特殊的活动方式和由此得到的抽象的理论。技术的原罪导致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人自身的危机。科学技术原罪的特征是不对称。科学技术原罪的背后是人的本能———好奇与控制,以及人性的弱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原罪,淡化和改变人的本能,改善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73.
基督教传统在西方宪政的起源、酝酿和形成过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观、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及平等、博爱等观念为西方宪政制度的萌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教会法学,其独特的二元政治观、内部权力架构等对西方宪政的分权理论有着重要影响。而后,基督教式微,在宗教改革中确立的宗教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为近代西方宪政提供了个人主义的深厚理论基础,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宪政制度的成型。  相似文献   
74.
由于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白先勇塑造出了一批“美国化”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白先勇的作品中表现出原罪的道德观念,对人性的思考与表现有了独特性与深刻性;受西方现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影响,他追求小说的艺术之美,注重文体形式与叙述技巧的运用,强调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合一,创造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他站在美国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冷静客观地表现台北人的生活,表现他们深层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纽约人”还是“台北人”,都与他所具有的美国因素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5.
何其芳赴延安之后的创作与其早期作品比较,明显出现了思想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时代的规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何其芳后期创作深深烙下了为政治服务的印记。其次是对新事物的盲目赞美。童年的苦难经历使何其芳对旧社会深恶痛绝,对共产党强烈热爱,一味的赞美与高歌构成了他后期创作的主题旨归。三是何其芳怀有强烈的告别旧我的“原罪”意识。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身上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与意识,但这种改造绝非是要通过彻底否定“旧我”的方式来实现,而何其芳恰恰陷入了这样的思维误区,导致了他矫枉过正,自我主体缺失,走上了一条思想进步而艺术退坡的路子。  相似文献   
76.
霍桑短篇小说思想艺术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出发 ,阐述了作者如何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 :痛恨基督教“原罪”、“内在堕落”等偏执信条对人的精神、肉体、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同时 ,又通过冷静而严酷的剖析 ,把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77.
《忏悔录》是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它是奥古斯丁改造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基督教学说的典范之作,是奥古斯丁有较为完整的人学思想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理性是信仰的基础”、“人人皆有原罪”、“上帝救赎”、“禁欲苦修”和“往生天国”等人学命题。这些论述对中世纪的哲学、美学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间接地孕育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研究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是深入研究中世纪人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8.
张爱玲的小说是通过对男性立体意识的颠覆,女性不自觉地对抗来彰显其女性主体意识,但女性的原罪意识也显现其中,压迫着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79.
霍桑的伦理道德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美国19世纪文学中,霍桑坚持人性皆恶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清教主张,以揭示罪恶及其罪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作为小说创作的宗旨。他采取了中性的道德立场,通过叙述故事人物特定的生命感觉与所遵循的个体法则以传达出基本的道德意义,即罪恶是人们联系彼此的精神纽带与实现内在世界净化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0.
继三大批判以后,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善恶观,把人的弃恶从善视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基督教现有的神学道德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试图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宗教,即道德宗教。针对道德律令中最核心的“改过迁善”问题,康德深入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由善与根本恶,将善与恶的转折归于自由意志下的向善禀赋和以该禀赋为基础所设的理性宗教上,继而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