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1.
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的政策与法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张应根据建设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需要,从海外新华人华侨的实际出发,参考国际趋势,认真反思近三十年来留学归国政策的经验教训,依据出生地主义、自愿和对等三原则及时修改国籍法,承认有限制的双重国籍。  相似文献   
12.
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印度人有2500万之众,分布甚广,其总体经济实力也很强。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曾经非常冷淡,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情况略有变化,最近十几年则发生了质变。目前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实行双重国籍政策,试图通过该政策借力于海外印度人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印度经济腾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明星?企业冢?留学生?抑或新富阶层?在中国,谁会在意双重国籍?谁又拥有双重国籍?目前,尚无人能给出明确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部分人拥有了双重国籍,并且要求给双重国籍松绑的呼声渐高。  相似文献   
14.
李颖 《人才瞭望》2009,(10):11-13
2009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高中生抢滩“洋高考”调查》一文,引发读者热议.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这一新留学趋势心存隐忧。更有数据表明,不光放弃高考赴海外读书的高中生明显增多,办理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双重国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原因在于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的移民问题.移民人数不断上升。双重国籍的法律问题产生具有其历史渊源。此问题的解决也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法律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许昌 《求是学刊》2016,(3):91-99
澳门部分中国居民因可兼具使用葡萄牙旅行证件而存在事实上的双重国籍争议,产生于中葡两国国籍法在澳门适用的事实结果。中葡联合声明签署时双方备忘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项决定所作的制度安排,达致了顺利实现国家对澳门的主权治理的功效,但也遗留了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在坚持既定立场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海外移民要求国家承认双重国籍制度呼声的高涨,双重国籍问题在国内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根据双重国籍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从法律和实践的角度,认为全球化时代双重国籍应为各国所接受,我国也应接受双重国籍制度。  相似文献   
18.
尽管各国曾一度否定并试图消灭双重国籍现象,但在历史的发展与全球化浪潮的拍打中双重国籍现象不断增长,各国的态度也发生转变,逐渐承认双重国籍。从法律价值、历史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现行国籍法存在一定弊端,应当对现行国籍法进行一定调整,一定限度地承认双重国籍,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民双重国籍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行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这在华侨和其他相关人士及知识界引起持续反对,全国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多次提案要求予以松动,但因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些准官方学者反对,问题至今没有进展。就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期对政府法律和政策制定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国籍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罗马的市民权制度。罗马人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实力,实行灵活多变的市民权政策,在早期法中居住在罗马是取得市民权的关键,随着罗马的强大,附加于市民权上的利益不再轻易赐予外邦人,实行比万民法更加严格的血统规则。共和末期始,基于增强军事实力和控制被征服地区等因素,罗马人开始授予外邦人市民权,并且允许双重市民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授予帝国境内一切自由人市民权,此后移居帝国境内的野蛮人虽没有被正式授予市民权,但事实上享有之,并允许他们保有故国的市民权。我国可借鉴罗马人的经验在合理的限度内实行双重国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