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美国犹太裔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叙述了堕落少年霍尔顿的经历.霍尔顿的堕落是一种表面上的堕落,是对于商业社会的反叛,批判了这种社会中道德的堕落.霍尔顿的颓废是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性戏仿,他的虚伪表征着对更深层次上的真诚的诉求,而他对于自然的眷恋则表现出反异化的主题.霍尔顿的堕落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蕴含着多重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维度,并在其间表达着一种道德救赎的理想.  相似文献   
22.
要全面把握克鲁亚克的作品,就先要对其作品背后的宗教情结予以必要的了解。克鲁亚克一生都在为信仰的选择而困惑,天主教和佛教在他内心不同时期的的纠葛和矛盾不仅是他人生追求和创作的原动力,也曾带给他的灵感和启示,成为理解他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24.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25.
立体主义是人类艺术史上具有反叛性的艺术革命。它彻底推翻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起作用的焦点透视规律,形成了平面的多视点透视;它把拼贴手法引入绘画,采用几何图形来表现物象,摧毁了西方艺术的表现中心。  相似文献   
26.
本文认为 ,艺术陌生化反叛现实功能的准备工作由浪漫主义诗人完成。此后 ,它在什克洛夫斯基、布莱希特、马尔库塞三人手中得以实现。它针对的目标分别是 :人在现实生活中感性的丧失 ,人在戏剧“娱乐共鸣”迷雾中批判理性、行动意识的丧失 ,人被现实原则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压抑而感性与批判理性的双重丧失。即使到了后现代 ,它依旧可能发挥对现实的反叛作用。  相似文献   
27.
钱华 《江汉论坛》2003,(7):97-99
以往对莺莺反叛形象过于理性、认知式的分析研究,往往阻碍了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莺莺内心深处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借助心理学分析研究的方法,我们看到,一方面,莺莺作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的行为明显地带有与她身体发展相关的生理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莺莺又是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大家闺秀,她的反抗除了要冲破来自崔老夫人的外在压力外,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及其片面的贞操观念,也是她内心深处无形而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莺莺形象的魅力正在于她心灵情感的深度及其所呈现出的丰富多样性,探索莺莺在追求婚姻自主择配过程中的反复无常、迟疑多变的心路历程,将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消费型后工业社会全面转型和相应文化转向,其中的新旧价值冲突在60年代引发了以学生反叛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学生运动经历了一个从制度内改革到超越制度的文化反叛过程,它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已被主流社会制度化,从而变成修复和完善制度的力量。  相似文献   
29.
17、18世纪的法国正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自我塑造的关键时期,格林布兰特的"含纳"理论指导分析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主仆二元对立模式,指出<塞维勒的理发师>及其之前的法国喜剧,包括莫里哀的剧本,虽然给予仆人一定的光辉,但其喜剧效果却含纳了它的反抗性,事实上是加固了等级秩序;而<费加罗的婚姻>则是一个转折,第一次颠覆了以往的主仆二元对立模式,提出了平等的人的观念,暗示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30.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