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钱谦益入清后的诗从清初以来便被指责为"作伪"、"自刻饰",甚而说是"表演"。由于论诗逻辑的武断简单,使钱谦益诗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地。分析话语者的时代和心理背景,考察钱诗所写的事与情,我们认为,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是真诚的,符合他"诗其人"的诗学理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大节隳颓的尴尬和反清志行,亡国之痛,沧桑之感是经历了鼎革之变后全社会共有的感情。在钱谦益评价上,我们不能以其曾经有过贰臣的经历而重蹈前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22.
葛华婷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29-31
回顾并重新思考爆发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山西反清斗争对于姜瓖的反清问题应有恰当的评价;山西人民的反清斗争高潮的兴起,是清朝统治集团实行严酷统治的必然结果;山西人民的反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一些让步政策。 相似文献
23.
在中国古代,善于“学以致用”的学者群体中,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顾炎武,原名绛,明亡以后,改名炎武。他在明朝末年,曾参加过反对宦官权贵斗争的复社组织。清兵入关后,又先后参加过南明的反清斗争和家乡昆山人民自发的武装自卫斗争。失败以后,以诗歌揭露清王朝的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 相似文献
24.
25.
濮文起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93-96
刘仪顺是晚清民间宗教世界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四十多年的宗教生涯中,他以民间宗教为思想武器,以反抗清朝专制统治为终身职志,谱写了一曲不屈不挠的战斗颂歌。 相似文献
26.
2006年是杜文秀领导的有回、汉、白、彝、景颇、傈僳、纳西、傣、藏等民族参加的反清大起义150周年。在这可纪念的年份,在这云南反封建斗争开始的年份,我省资深研究员、杜文秀起义研究专家林荃先生的《杜文秀起义研究》一书的面世,可谓给这次远去的农民起义献了一份厚礼,给人以空谷足音之感!林荃先生是我省杜文秀起义研究的知名专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杜文秀领导的咸同云南各民族大起义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年到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工作后,在广征博采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还走出书斋,深入滇西大理、保山、腾冲等地,访之乡村,询之父老,调查杜氏… 相似文献
27.
28.
1905年以美国要求承办浙赣铁路为契机,浙江绅商申请浙路商办,奉旨奏准.浙路完全商办和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所订立的苏杭甬铁路草合同相冲突,为了保护路权、主权和自身利益,浙江绅民掀起了长达六年的保路运动.由废约纠葛而始的反帝斗争,继而发展为集股拒款、反侵略同反卖国斗争交织在一起的风潮,最终以反罢汤运动、与清政府公开对抗并取得胜利而告终.在保路运动过程中,地方和中央的矛盾不断升级,斗争矛头最终由反帝转向反清.在浙江保路运动过程中,绅商民各阶层参与不断扩大化,加大了各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力.浙江保路运动成为决定辛亥革命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最终为浙江的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9.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梁,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30.
围绕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研究这一课题,学界在孙中山进入清政府驻英使馆的方式上存有两种论点:一是绑架说;二是自投说。孙中山本人对自己进入使馆的方式,先是称被“绑架”,后改为“自投”。无论是“绑架说”还是“自投说”,均无法合理解释涉案双方的材料。如果把“政治犯不予引渡”规则纳入分析的视野,则从孙中山避难香港起的历史发展线索就比较容易得到合理解释,不但可以印证孙中山方面的材料,而且可以解释清政府方面的相关材料记载。为了推动革命宣传,改变处于困局中的反清革命,孙中山主动策划了自己被清使馆囚禁事件。通过分析两方的材料,可以认为,孙中山被囚禁于清使馆是一次有预谋的自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