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9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60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85篇
理论方法论   305篇
综合类   4416篇
社会学   20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461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96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61.
人性法则、道德法则与阶级法则是现代文学普遍遵守的叙事法则。叙事法则的复杂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艰难地探索文学创新和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的勇气和使命感。而选择的无主体特性,使现代文学不仅难以理性地整合中西文化,而且也失去了建构统一的,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叙事范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62.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2、30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963.
十七年时期散文在时间叙事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时间的意识形态化、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化方法三个方面。在十七年散文中,时间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负载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符码;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紧密关系,遵行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忽略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曲折性;把时间放置在历史进程中进行理解和认识,或者把时间与特定历史阶段进行对比,体现出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964.
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莫言的创作充满变数。30余年来,他小说的叙事艺术经历了从“玩小把戏”到“玩大结构”的转向。莫言曾经热衷于形式实验,他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小把戏”宣告了自己创作的先锋性和现代性,但随着对形式实验的反思,莫言之后的创作自觉地向民间回归,向古典小说致敬,他以“玩大结构”的决然态度宣告了自己创作的本土性和传统性。但在从“小把戏”向“大结构”的转向中,人们不难发现他小说中的“大结构”包含很多“小把戏”,可以说,莫言在向传统回归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作品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965.
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小麦进城》讲述了一个农民如何“向城求生”的故事,其叙事张力来自王小麦(乡村)与林家人(城市)不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及相通与相融中,剧作的叙事伦理即隐含在这一系列冲突之中。这就是:贤妻良母与浪漫爱情、乡野尊严与城市偏见、草根哲学与教授智慧。王小麦以自己对人生朴素的理解、固执的坚守、顽强的拼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细思之,剧作的叙事伦理还存在着矛盾与偏颇。  相似文献   
966.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16-221
传统人物观关注人物的性格塑造、思想内涵,以及人物所属社会类型、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强调"叙述为人物服务"。而叙事学认为只有"人物"参与的事件才构成"叙述",所以强调"人物为叙述服务"。人物作为叙事的基本要素,具有两大基本特性:虚拟性和行动性。人物的行动是叙述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叙述往前发展,并且促进人物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物在叙述中的意义,并且从叙事学角度拓展对人物的研究:从人物的行动性出发去探寻人物在叙述中的各种功能性作用及其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叙述者是叙事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在电影叙事学中,电影叙述者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们总结出多种电影叙述者存在的模式,如作为"电影眼睛"的叙述者、作为观察者的叙述者、作为影像制作者的叙述者;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则认为电影叙事无须叙述者亦能展现故事。在叙述者这个问题上,赵毅衡提出了"框架—人格二象"假说,颇具启发性。电影叙述者应是作为一个叙述框架而存在并发挥功能的。关于电影叙事的研究,应紧扣电影媒介本身的特性展开,不应受到文学叙事太多的限制。  相似文献   
968.
卡尔维诺编撰的《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间故事的口头表述的痕迹。而他的小说在创作方式上与民间故事有着深切的亲缘关系。他的小说植根于古典作品,并且在叙述上深得民间故事的神韵,内中大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是讲故事的高手,既讲了很多想象奇崛的故事,又在小说以象征的方式探讨了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写小说的人、看小说的人的关系;写作与阅读接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9.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970.
刘芳 《云梦学刊》2014,(2):121-124
摘要:反讽,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科学的、理性的、不断自我否定的批判事物的方式。反讽不甘于事物表面的平静,它要掀起思想深处的巨浪。反讽不是事物本质直接的显象,而是通过反思间接地使事物显现出来。反讽居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通过“思辨理性”向“实践理性”过渡,进而实现了对真正理性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