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72篇
理论方法论   88篇
综合类   1115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强势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流失是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边缘化的叙述方式即百纳被的创作手段得到了充分的演绎,让读者在参与拼接的阅读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只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52.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53.
祠堂画像最小的叙述形式为"叙述单元",不同的"叙述单元"构成不同的"叙述模块".各叙述模块在叙事意义上既具有独立性又构成联系,形成了"同构"的叙述状态和"连续"的叙事形式,并构成祠堂画像之"叙述整体"即立体叙述空间.祠堂画像各叙述模块既是墓葬主人于叙事意义上的空间延伸,也是墓葬主人于叙事意义上的叙述延展,每一个叙述模块都象征性地表现或展示着墓葬主人具有时间意义的不同的空间存在.祠堂屋顶画像不能简单地以"天上世界"来概括,它是陆地、水中与上天的模糊叙述体.祠堂画像由不同叙述模块所构成的立体叙述空问的构图形式和叙事方式,反映了汉代特定历史时期对生命永恒追求的崇拜和信仰,是这种成熟的崇拜形式和信仰方式的视觉表现和图像再现,相同和类似的视觉表现和图像再现,还存于在汉代以"铭旌"为载体的画面构图上.  相似文献   
54.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述功能凸显至一枝独秀,不同叙述人称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叙述功能而言,从逻辑上可将叙述人称归于第三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有助于推动第一人称叙述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
夏明方 《晋阳学刊》2012,(3):107-110
自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史学思潮开始渗透到大陆的中国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青年学者群中似渐有流行之势。面对这一挑  相似文献   
56.
杨承训撰文指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有一个兼容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在适应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开展生产活动,改善生活条件。这个范围被称为“生态-经济兼容阈际”,在这个阈际内发展经济,就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有两个特点:第一,要在“生态-经济兼容阈际”内发挥功能,超越了这个阈际,就会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7.
建构与拆解:新中国“四十年”文学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以来的四十年文学,自始至终都对历史叙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的叙述都不是在纯粹审美修辞的维面上展开的,它们分别肩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启蒙使命。"十七年文学"为巩固现实政权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形象上的依据。新时期文学接续"十七年文学"的传统,以笔为枪,控诉和反思刚过去不久的民族劫乱,探索国家发展的前途。质疑过去文学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意义,新历史小说以解构的立场与姿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颠覆了历史话语的神话。新历史小说以消解"十七年文学"权威历史叙述为初衷,然而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正沦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霸权。  相似文献   
58.
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时间与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的电视新闻在叙述顺序与时距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叙述顺序可分为顺叙、倒叙和预叙。电视新闻运用最普遍的是倒叙尤其是外倒叙和部分倒叙。可以说没有倒叙 ,就没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常用的时距类型是“概要”和“场景”。从重“概要”到重“场景”的嬗变是电视新闻发挥优势、突现自身特质的一个侧影。就叙述视角来说 ,电视新闻大多是对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 (限知 )和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 (全知 )类型的单独或者交叉使用。各种叙事类型相互转换形成叙事的多元视点 ,实现叙事的立体化 ,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一大方向。  相似文献   
59.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书中打破了传统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展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从小说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以及叙述者对时钟时间的情感倾向三个方面展现了福克纳对时间的非凡的驾驭能力和艺术才华。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成为其表现内容、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0.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呈现了西方尤其是当今英国社会中人们面临的一个个伦理矛盾和困境,对善与恶、异装癖、恋童癖、虐待儿童、受虐与施虐、金钱与政治、自我与利他等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作家的叙述伦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他主要选择从人物立场道出具有伦理指向的话语、反讽、象征和视角选用等方式来表明自己的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