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74篇
理论方法论   88篇
综合类   1115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文章从生命意义的感悟、形式的建构、诗意裂变三个方面分析了陈应松小说的思想特征和艺术创造方式。认为陈庄松的小说具有以心灵的回声传达人类生命的品格,叙述视角与象征方式相互交织的形式特征以及小说人物的人格被撕裂的悲壮美。  相似文献   
72.
以对传统女性文学"闺怨"模式的戏仿,对婚姻场景中男性视角叙述的反讽,以及对母爱主题的复调观照,凌叔华在其小说集《花之寺》中实现了对五四新女性神话的消解.通过对文本的叙事分析,本文阐述了凌叔华小说以其客观化叙述策略对五四主流意识形态实行的暗中颠覆.  相似文献   
73.
西方当代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历史行程的延展性与几度的迂回性、作家自身的独特经历促使新一代作家抛弃既有历史观、文学观,完全颠覆民国叙事的经典模式打破阶级界线、释放个人欲望、强调偶然不测,并用种种形式探索来显示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创作了一批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作品.但解构的偏执,使他们的历史言说局限于"前文本"的固有层次,最终未能表达出对民国时代的个性化理解.  相似文献   
74.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75.
梁爱民 《学术探索》2003,4(9):85-87
迟子建的小说在对"故土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那里,自然是人和谐而富有诗意的家园,它和人构成了一个神圣的整体,乡民们也因为和自然的契合而有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敏锐的生命感觉,与都市文明相比,这是一幅充满了温情的人间烟火图,由此也构成迟子建的"故土故事"与"都市故事"的对比性叙述,这种叙述在同构的对应中所生成的审美张力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相似文献   
76.
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以战略家的"世界眼光"来观察世界大势和敏锐地捕捉世界的新变化,洞察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的相互依存性,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摈弃冷战思维,致力人类共同繁荣,主张各种文明"和而不同"谋求共同发展.其"世界眼光"高远而超迈,内容丰富而深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显现出了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折射出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77.
本文在分析上古汉语三类“VP也”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以来表示事态变化的叙述名中“也”的功能、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各类“VP也”,表明“语境制约原则”及“类推变化”是中古以来“也”在叙述句中活跃的机制。  相似文献   
78.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 :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 ;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 ,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9.
先锋派是自80年代中期崛起以来,便形成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的共性,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最具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代表人物,在探索小说的叙事技巧的形式上做出了极大的创新。灵活运用文本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关系,制造有意味的重复,创造有节奏的叙述频率,把余华的作品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0.
偶然,是余华结构作品的常用方法,并贯穿余华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成为余华叙事的神话。在以苦难为中心话语的创作中,这一手法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但由于叙述方式的不同各作品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同样是出示苦难,《现实一种》是悲剧,《活着》是正剧,而《许三观卖血记》则是喜剧,从中可以看出余华叙述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