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3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6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9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022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2091篇
社会学   166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演变趋势与深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从初起到深化,有着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寻基于不同需求类型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努力实现从"点状"到"块状",再到"网状"的合作,以此提高校企合作的效能与活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由湖南省民族研究所组织合作的省社科规划项目《湖南民族关系史》(上下卷)几经磨砺终于付梓并于今年5月面世。该书对于湖南民族关系发展史的探究填补了我省民族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使人欣慰。本刊特摘编其下卷序言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3.
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若干称谓语的演变的考察,认为称谓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并具有一定导向力量,大多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04.
王飞华 《民族论坛》2006,(12):60-61
本文在对近代汉语随历时演变先后出现的语气词稍作描述后,评述了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群体较大,研究的面较广,对语气词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旨在简要论述藏族崇白习俗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展及演变的轨迹和脉络 ,探索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崇白习俗得以强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进而思考民族文化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何以自处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六朝志怪虽不脱"丛残小语",但在叙事上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穷怪录》是南北朝志怪小说的选本,其晚期优秀之作已呈现出向唐传奇过渡的明显迹象。在初唐到盛唐的百余年间,唐传奇从初创到成熟,并作为一种正式文体卓然确立,从而开启了我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7.
运用重心分析法对中国经济重心与航空运输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路径做了系统研究,发现:经济重心表现为缓慢往西北方向移动,东西方向上的经济差距大于南北方向;航空运输重心与经济重心存在偏离、货邮吞吐量重心与旅客吞吐量重心二者也存在偏离,这表明我国航空运输缺少综合性的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重心整体往西北方向移动,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旅客吞吐重心与经济重心相关性大于货邮吞吐量与经济重心相关性,旅客吞吐量变化更能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110.
范文澜先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史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学家,他在延安时期通过《中国通史简编》所形成的史学理论不仅指导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还在实践上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者应如何进行经学史研究,即要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斗争是经学发展的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等。这些史学理论指导经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对我们今天实现经学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