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9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49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203篇
人才学   20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700篇
理论方法论   368篇
综合类   3642篇
社会学   543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685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许多研究史前外星宇航学的学者指出,大约在1965至1968年之间,一条有关罕见的考古发现的消息传到我们西方。这是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家的发现。从此,一系列正统的关于古代文化的观点被推翻,成为过时的观点。当时苏联的一份科普杂志《卫星》载文介绍30年代末在中国一个人迹罕见的山区的一项考古发现。文章说,  相似文献   
52.
53.
米书法初学唐人,后以晋人书法为指归,尤好王献之书法,其书被誉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对后世影响极大。米的书论见解独到,认为书法批评“要在入人”,他对宋代诸家的评点入木三分,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也一分为二地看待,但他一味褒晋抑唐的书法史观失之于偏颇。米在绘画上也取法晋人,但又敢于标新立异,独创术家云山,为后世所称道,他提出了“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追求天真平淡的风格,奠定了文人画的美学基础,成为明代董其昌著名的“南北宗论”的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54.
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讨论虽有它的现实及学术意义,但由于回避了文学理论的生长点和文学理论的学科前提等重要问题,最后陷入了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和悖反,不可能找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途径。  相似文献   
55.
虽然性别变化是人们未曾经历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古代小说对此进行想象,自六朝志怪小说到明清小说皆有所涉及。从前期的现世男变女现象到后期的转世男变女事件,男变女故事的情节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个流变反映了小说叙事一个方面的演进。然而,所有这些故事又隐秘着对未知的恐惧,对异物的想象不过是对常态的反证,这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色,又体现了中国古代意识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56.
元代兴起了书法复古潮流,其核心问题是推崇二王、向二王笔法回归。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取法历代名家,临摹经典作品,不同的取法对象常常对应着不同的书学观和不同的书法风格、审美趣味的追求。从南宋中后期到元初,文人们的书法取法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晋唐并立、由唐溯王转变为直取二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元人无法掌握可靠的魏晋书法资源,在对二王笔法的探寻上陷入了误区,虽作出了王羲之用笔内擫、王献之用笔外拓的总结,但并没有阐述清楚究竟何为二王笔法。书法复古潮流的最终结果是以向二王书法回归的名义造就了赵孟頫的形象,赵孟頫书法成为二王笔法的样板,成为元人竞相学习的对象,改变了复古潮流所提倡的直取二王的初衷,出现了实践与观念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7.
康有为晚年经历了从“入世”到“出世”,从“济人经世”到“天游化人”之人生状态的转变,他晚年追求“圣、仙、佛”的艺术格局,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洗涤凡庸”、“不夹几许人间烟火”的精神境界。康有为晚年随着这种人生状态的转变和最后人格的完善,完成了“兼容篆、隶、碑、帖意味而圆融和谐,且大气雄浑,不失飞逸”的具有个性化的备美“康体”的创作。  相似文献   
58.
张济海,字迅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幼承庭训,因书画特长十五岁被特招从戎,凡四十余年,痴情于翰墨。恪守“德、识、技”三位一体之书法观念;创建“能量书法”之书法理论;倡导“以意赋形”之创作方法;形成“刀劈斧凿”之书法风格。代表作“厚德载物”永久性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部分作品连续高价成交于瀚海、保利、太平洋等各大拍卖会。著有《书法教程》、《教师板书入门》、《书法大道》、《张济海书法作品集》、《张济海书法作品选》,主编《封龙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优秀作品集》、《燕赵风——书画名家系列作品集》等。  相似文献   
59.
乔秀滨,字乔羲,名云鹤,号书剑道人。1953年7月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现任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硬笔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书画鉴赏家,日本国艺书道院特约讲师,河北省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唐山市书画家协会主席,唐山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乔家书画院院长等职。  相似文献   
60.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设计,是一门关于形象的艺术语言。它代表着某一特定的实物,并通过图形文字或者具象表现实物传达一种文化,表现一种精神。它看似简单.却是拓展其它视觉形象要素的基础。而标志设计中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标志的主要构成元素。利用文字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前瞻性的国际化标志,即是中国标志设计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