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49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203篇
人才学   20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700篇
理论方法论   368篇
综合类   3642篇
社会学   543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685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形成了宋诗的新面貌,在书法方面提倡以“韵”为主,进一步深化了苏轼提倡的尚“意”书风。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自成一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92.
以中国历史上三次影响较大的税费改革为例,着重考察了中国古代的税费改革思想。指出这三次税费改革尽管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尽管对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它们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次税费改革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乱收费、滥收费这一社会顽疾。“黄宗羲定律”正是对中国古代税费改革一段时期后赋税反而不断加重的客观事实的科学概括。还结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如何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3.
高小康在《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深层结构:一是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历史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深层结构对于官史来讲具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它肯定了已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合理性,因而也就在劝喻统治者重道德、重民意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都是天命所归,具有道德的必然。对于小说叙述来说则可能更多地是在满足一种道德需要。这种需要最终被抽象为善恶因果循环报应的叙述逻辑和在戏剧叙事中常见的“大团圆”式结局。二是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叙事意图是由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派生的精神生产活动,而情感化的叙事则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用情感逻辑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的是历史的不合理性。这意味着叙事有了与正史不同的意义。这类叙事通过强化表现历史的不合理性,而获得情感表现的强度。  相似文献   
94.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体裁,也是古典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术界研究律诗的论文和专著不在少数,但《唐宋律诗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一书却在这个熟悉的领域让人看到了新颖的内容。  相似文献   
95.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96.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古人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有诸多的论述。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道家重视"道",遵道以行,虚静处下,以建立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和谐等等。这些观点可以用儒家的"八条"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概括之。而对古代和谐思想的梳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周铁钧 《社区》2011,(29):9-9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文人中考录出7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和数百万名举人。他们提名金榜不久。就会被选派到各级“政府”,走上仕途,虽不是个个暴富,但拿着朝廷的俸禄.也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98.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比较兴盛,新人层出,成果丰硕,当然也存在某些偏向.古代小说文本研究领域成就固然可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论文数量所占比例较少;论文缺乏新意,老生常谈;畏惧经典,有意回避.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古代小说的文本研究仍然是重中之重,今后应注重文本中超时空价值的挖掘,包括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层面,以此加强文本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为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
在书法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书法的现代性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论述了当代书法现代性创变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对当代书法现代性创变的早期实验,以及对“文化书法”和“艺术书法”的观念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代的书法展赛是提升书法技法和形式美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当代书法的真正复兴是要使书法走进日常生活,与当代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兼具形式与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合理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0.
乔渊 《山西老年》2013,(4):46-46
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或传给后人而创造的。书法,故名思义就是把汉字写到纸上或其他物体上的过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汉字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汉字在最初是象形字,具有浓厚的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