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52篇
社会学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译诗应在忠于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形式信息的传达,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诗文美的流失.切不可囿于内容而轻形式,如此译文难免流于平庸,丧失了原诗的光彩和魅力.为此,本文从形式美之一的"音韵美"的角度出发,本着将这一国粹在异域文化中能够尽善尽美地展现的宗旨,结合英诗押韵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实例,详细阐释了古诗英译过程中"音韵美"的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72.
诗歌通常被认为是高度表达作者个性与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传统中,"知人论世"成为基本的评判准则。与之类似的,"赋诗以观志",即通过诗反观或推测作者的情感、品格与境遇,也反映了远离当时创作环境之人试图接近诗歌"初始"面貌的努力。然而,诗与人之间联系的相关度与可靠性并未得到深入的考量。在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一系列先唐古诗(包括乐府)中,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异文将使后世"一字千金"的评价显得暧昧可疑;另一方面,频繁且几乎以固定模式出现的某些套语迫使读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从文本回溯到创作者或时代背景的努力能否达到。因此,"诗可以观"的古老理论面临着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73.
<正>《琼州学院学报》开设的《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专栏,包括本期已经四期,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所连带六朝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成果斐然,值得祝贺。主编邀请我来主持此一期专栏,惶恐惶恐!专栏此前的几期以我的汉魏古诗研究作为讨论中心,原本我是不应该参与的,学者理应专心研究,而不承担传播和接受的学术史责任。《琼州学院学报》开办的此专栏,截止本期,所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确实很有特色。就其作者而言,多为青年才俊;就其作品而言,视角新颖,才华横溢。在我们面前,展  相似文献   
74.
近百年来的中国诗歌因其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特别是其内在生命体验、思想意蕴和书写方式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古典诗歌极为不同的新质,故而被命名为新诗。这一命名,使得它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地被人提起。特别是以世界性眼光评说其特征与成就时,有人责难它因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而失去民族个性和汉语独特的张力,有人则认为它的现代性活力正是由于摆脱民族诗歌传统束缚后向外国学习的结果,也有人看到了它与民族诗歌精神之间难以言说的关联所带来的复杂性。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确实是考察、言说新诗最重要的角度与话语平台,然而,这一关系因长期以来许多言说者过于激动的情绪而一定程度地被扭曲或膨胀了。言说者个人的许多情绪性话语被阐释到了这一关系之中,不仅使这一关系在评说新诗时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关系本身也因情绪化阐释而变成了一个问题。 所谓对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的重审,就是要剥离长期以来积淀、附着于这一关系上的多余话语,回到关系本身,以新诗既有的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未来发展为目的意识,用现代眼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追问。诸如,新诗发生之初,诗人们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审视民族诗歌的?他们言说、择取民族诗歌传统时遵循的话语逻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75.
楼艳艳 《生存》2020,(7):0105-0105
诗、画本是同家。中国的国粹——古诗和国画都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向人们表达了某种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诗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古诗教学中若能“诗“”画”结合学诗词,以诗还画,以画明诗,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可以在顺利达到理解诗情诗里的目标,还可 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6.
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由《古诗十九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读,说明传统文化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7.
《古诗十九首》的感伤内涵,表面上看来是关于相思离别、游子望乡、生命苦短、世态炎凉等日常生活中悲苦的感叹,实际上却蕴藏了更为深沉的伤痛,是一代文人处在社会大裂变时无所寄托的精神孤独、无所追求的文化哀伤、无所归依的人生悲凉。  相似文献   
78.
诗歌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有人说,诗歌是文学语言的最高形式;有...  相似文献   
79.
《古诗十九首》中充盈了动物、景物、时空等典型符号,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挖掘诗歌深层蕴藏的大量信息,这些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诗人将这种感情通过"符号"寄托物表现出来,形成了忧郁、凄凉的文学审美观,也反映了动荡时代下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80.
重写文学史的说法,在我的记忆中,最先是由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几位学者提出来的.1988年到1989年间<上海文论>曾出专刊"重写文学史"进行讨论,此后"重写文学史"这一论题的影响很快超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波及到古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