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8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362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39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文章通过对《乐府题要解》内容的解读及历代著录情况的梳理,认为今本《乐府题要解》内容虽然是吴兢所作,但序却非原貌,乃是刘餗《乐府题解》的序言.其作伪时间也应为南宋时期而非《四库全书总目》所认为的元代.  相似文献   
82.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春梅 《文史哲》2006,1(2):5-25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代文明”、“对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为特征的“释”与冯友兰的“释”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代研究”、李济的“考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书、释证史,以期重新确立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正”及“现代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书、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和“走出疑”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和“走出疑”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3.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语素,由于语素义相互影响、词义变迁、语词留存等原因,语素义日渐陌生化。本文从今汉语的实例出发,分析语素的特征、类型,探讨语素义陌生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南都学坛》2019,(5):36-37
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修复遗迹、遗址,重点应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宛城百年老字号万兴东能历经200多年而不衰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因为它早在建立之初就拥有了一套诚信经营理念,并坚守传承不变,它在南阳乃至医药界都可以作为诚信经商的好典型、好教材,并以其优秀的价值传承,昭示了一种人文种精神和一种商业文化。弘扬这一根植于南阳、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文化正是万兴东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5.
乐府辞《陌上桑》就其母题来说可以追溯到上桑林母题,其本事来源恐亦非止一事,然而就其文本所流露的线索推断,其写作时间似为东汉末年;该诗在不同版本中出现了文字上的差异,而部分词语也存在解释上的差异,亦可为其写作时间提供语言文字上的佐证。文本字词的改动里隐约有着时代的因素,因此对《陌上桑》文本中的字词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对乐府辞的理解。  相似文献   
86.
由布摩传承的彝文献,不仅是对彝族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的生动记载,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彝文献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着重描写,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它更多关注自然生态在创世中的地位;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世界观烙印上了浓重的生态色彩;人生存于自然并与其天然的亲缘观念,对美好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的愿景。近代以来,彝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云贵高原西北部今毕节市一带,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生态破坏的恶果。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恰好促使人们对人与生态关系、人类生态行为的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87.
88.
以集为代表的收藏活动是北宋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欧阳修开一代收藏风气之先,其物质生活是其收藏活动的坚实基础。欧阳修少孤家境贫寒,收集碑碣源于幼年纸笔匮乏的心理缺失,而他庆历五年开始大规模集则直接源于他此年俸禄收入的首次倍增,且长期执政的丰厚收入支撑了漫长的集活动;同时,宦游各地的经历和文坛宗主的影响力也是集的重要人力基础;此外,欧阳修讳言“有力”的行为呈现出他集背后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89.
许多读者一定收看过很有魅力的37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大明宫词》很吸引入的魅力之一就是用埙演奏的音乐占有相当大比重。此外,《菊豆》、《荆柯刺秦王》等影视片中的音乐也以埙为主,如歌如泣的埙乐,把人带进音乐所营造的环境中,强化了故事情节效果。而海峡两岸许多民间艺人都能捏各种陶埙,更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90.
张越 《学术研究》2008,(2):111-115
顾颉刚将史讨论的文章和信函汇集成册出版,并命名其书为<吏辨>."辨"与"辩"在当时通用为"辨",<史辨>之"辨"的意图在于辨别史真伪,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辩论文集,其实际涵义即为"辨"."史辨派"自身的"学派"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顾颉刚也从来没有将怀疑作为他疑学说和疑辨伪研究的终极目标.设若仅以"怀疑"为特征看待"史辨派"学人.则这样的"史辨派"者几乎找不出来."史辨派"作为一个学术思潮确然存在.但是"史辨派"在现代学术史上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现象.如果以通常意义上的"学派"概念冠之,可能并不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