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50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3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01篇
理论方法论   82篇
综合类   709篇
社会学   90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在清代及民初所修的山东地区志书中,有一些关于民间演剧现象的记述,分布在"岁时民俗"、"民间文艺"、"冠礼"、"丧礼"、"祭礼"等篇章中。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旧时山东地区民俗与戏剧搬演的关系,考察山东民间戏剧的活动状态以及其它剧种在山东民间的播衍,特别是探究中国古代民间戏剧演出史和古代剧场的形式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春梅 《文史哲》2006,1(2):5-25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3.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也 《河北学刊》2004,24(6):162-170
以往属于农民战争研究领域的"钟人杰起义",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不同性质的资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亦凸显出来,而这正是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4.
李进 《学术研究》2007,(8):99-103
环境思想史是跨学科的环境史研究与形而上的思想史研究在史学理论领域中的一种综合。环境思想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自然观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前人那里寻找到某些对于环境保护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来滋补当前环境史理论研究的体质。环境思想史研究的史料与传统史学中的史料很不同,史料必须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道家美学影响下的山水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记录了画家本人的自然观,山水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图画版的思想史。道家自然观中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山水画美学思想中,可以具体体现为"外见于山水,内合于人心"。  相似文献   
145.
《元史》列传的编纂和史源问题是元史研究的基础课题。已往研究多关注《元史》列传取材于元人碑文,尚未探讨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元史·哈剌哈孙传》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前代修史方法不同,《元史》有的列传直接取材于碑文,这是明初修纂《元史》的政治需要。取材碑文却未及甄别,使列传带有对传主歌功颂德、讳言真相的痕迹,不能真实地记录传纪人物的活动,并多有漏载讹误,使《元史》列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史料汇编。今人在利用《元史》列传时要具体分析,同时把补正《元史》列传的错误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做。  相似文献   
146.
谢维扬 《文史哲》2007,(2):47-54
顾颉刚先生所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包括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史辨》所从事和倡导的“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寻求合格的史料学基础。但主要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史辨”学者们当年对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的复杂性尚不能有充分的了解,因而在对古书真伪、成书年代、作者,乃至其中某些特定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各宗古书资料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化的缺陷。在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史史料学基础问题的研究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是对于新出土文献的研究。在大量新出土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有可能获得某些较之以往更合理的古史史料学概念,建立现代古史史料学概念的整个工作也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7.
中共党史研究的创新脱离不了历史研究的一般规律.史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努力去不断发掘新史料,有了新史料,才能有新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史学研究创新,主要表现在史料创新和理论观点创新这两方面.近读曾成贵新著<中共党史论谈>,我感到,该著在史料创新和理论观点创新这两方面都有建树,很值得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广大教学和研究人员一读.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以中国近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现状为依据,讨论如何加快作为高校应设课程的“中国近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指出:直至目前,近代文学教学知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应有的学科规范十分欠缺,这是该学科至今未受到应有重视、未获得应有地位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建设该学科,必须在如下诸方面作出努力:(1)建立和发展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较为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队伍;(2)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文学史料,摸清基本情况,掌握主要事实,切实加强学科的“基本建设”工作。(3)加快教学大纲建设,努力使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尽快建立起“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知识体系和学科规范。(4)加强教学文学史的建设,克服目前教材中存在的某些明显缺陷,尽快编写出精当实用、权威可信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9.
陈寅恪治史风格续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其泰 《中州学刊》2003,(4):117-123
在 2 0世纪史坛 ,陈寅恪以其学识渊博、治史领域宽广而享有国际声誉。他不仅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诗文证史等方面造诣很高 ,而且在蒙古史、敦煌学、佛经翻译文学等领域均有建树。陈氏之所以能取得杰出的成就 ,乃在于他具有治史的“通识”。其“全面掌握、详辨审取”的史料观 ,自觉地“祛蔽求真”的治史旨趣 ,以及方法论上对“通性之真实”和诗文证史应究明“今典”等所作的精到概括等项 ,对我们尤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0.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出土了大批秦封泥,这是事关秦政治、职官、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在这批秦封泥之中,目前见有涉及江苏省的内容:郡级内容五例,县级内容十六例,以及两个与盐政相关之例。这批封泥,为深入研讨先秦、秦汉时期的江苏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