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4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03篇
理论方法论   82篇
综合类   706篇
社会学   89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882.
论把握     
把握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把握显示能力、讲究艺术、蕴含哲理、体现境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 ,需要我们把握的东西很多。要善于把握大局、把握小节、把握分寸、把握时机。把握是一种人生哲学 ,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既要抓住主要矛盾 ,又要注意统筹兼顾 ;既要防止好心办坏事 ,又要促进坏事变好事 ;既要坚持原则性 ,又要讲求灵活性 ;既要埋头苦干 ,又要明确思路 ;既要敢闯敢干 ,又要遵循规律  相似文献   
883.
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 ,将“南社”的活动完全停止的时间“后移”了 5- 7年 ,并对这一时期柳亚子和陈去病的思想、政治分野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84.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因此,研究避讳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5.
《东观奏记》史料来源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观奏记》是唐代的一部重要杂史 ,其材料多为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著所采撷 ,故弄清《东观奏记》的史料来源就很有意义 ,通过考索基本弄清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86.
歌唱艺术对音乐形象的再创造 ,不仅要注意对音乐形式的技术性把握 ,同时也要注意对音乐形象的审美性把握。做好审美性把握 ,要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 ,把握曲调风格 ,注重音乐细节 ,并从综合艺术角度进行具有诗学意义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887.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史研究 ,受“史料学派”的影响 ,大多学者埋首于整理史料 ,以辨别史料真伪、发掘原始史料为主 ,方豪即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他在台湾史料的介绍与校订 ,尤其是整理研究方志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为后来的台湾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 ,台湾史学界仍然对史料有着足够的重视。当然 ,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 ,方豪也做一些研究 ,其解释性观点也未能脱离当时的史学主流  相似文献   
888.
把握时机提升领导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德君 《决策》2005,(5):52-53
领导形象建构上的把握时机常常有着将危机变为契机的含义,是对政治智慧的一种考验。很多成功政治家的形象塑造,都很好地利用和把握了时机。  相似文献   
889.
项义华《光复会创立史料考辨》一文对光复会创立时期的相关史料进行了辨误证伪的考辨,并形成相关史实的推定。文章采取史料排比、求同存异的考证方法,也对相关史料做考证,建构光复会创立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对项文的考辨提出商榷,意在呈现史料考证的两种基本方法,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890.
由于宋代文人拥有丰富的科举经历,在创作的笔记类作品中,有较多他们亲见亲闻的科举题材,而宋代文人中普遍的的史官意识,使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以及补史价值,还有对科举史料的辩正和对科举制度源流沿革的辨析,具有较高的史料辨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