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塞尔现象学交互主观性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主观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文章首先考察了胡塞尔交互主观性理论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交互主观性理论中几个主要的范畴如“原初范围”、“同感”、“社会行为”等等。文章还讨论了舒茨对胡塞尔交互主观性理论的批评,最后给出了作者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同感”和“同一感”构成了舍勒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的基础。从利普斯所举的杂技演员的例子,施泰因用她自己的、基于“本原性和非本原性”之区分的同感概念驳斥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并由此创造性地区分了“同感”与“同一感”。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舍勒,以致他修改并扩充了他有关同情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同一感”作为第四种类型补充到交互主体的情感行为的分类之中。但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舍勒的“同一感”概念完全不同于施泰因的“同一感”概念。在互动中,施泰因和舍勒在不同方向上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他们都在对“同感”和“同一感”概念的澄清中,展开了一门广义上的“同感现象学”或“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时,又由于他们各自对于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最终他们也开展出不尽相同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同感(empa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路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由于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本我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因此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关巍 《理论界》2009,(11):93-94
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思想深受休谟的影响,以休谟的同情说为基础,亚当·斯密构筑了自己的以共同感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亚当·斯密的共同感是对同情理论的重要发展。他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天生具有情感交换的能力,可以通过立场的交换或者设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和谐一致;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情感是伴随着人们之间的熟悉程度、友谊和距离而具有亲疏远近的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正问:我自认为是个比较聪明的女性,但自怀孕后我却感到自己的记忆力在减退,常常会走进一间屋子而忘了自己本打算做什么,我身边一些孕妈咪也有此同感。请问孕后的女性为何时常会"犯糊涂"呢?答:医学专家认为,怀孕不会令大脑产生生理性的变化,但为什么孕妈咪会觉得"头脑不清",常常"犯糊涂"呢?可以这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文化名人苏曼殊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他对翻译的难度、选材、对译者的要求、翻译的方法、诗歌翻译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在意翻蔚然成风的近代翻译活动中是不可多得的,对今天的翻译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丽聪 《职业》2022,(9):88-90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能够让中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以及在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完成工作任务。职业心理素养中包含的同感能力是中职生普遍缺乏的。同感能力的缺乏,往往导致中职生在工作岗位上自私自利、人际关系紧张,进而降低工作效率和团队工作业绩。在中职生外出顶岗实习之前,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同感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根据对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同感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中职生同感能力缺乏的原因,并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拓展活动等方面,探索培养中职生同感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邓龙九 《理论界》2023,(5):44-50
通过分析此在存在的基本结构,海德格尔揭示了一种已经在此在的实际生活经验层面隐匿发挥作用的先天的交互主体性,即此在与他人共在。作为此在存在的先天结构,共在优先于和独立于此在与他人之间的直接遭遇,并构成直接遭遇和同感经验的可能性条件。海德格尔突破了从封闭的单一主体出发研究交互主体性的路径,揭示了交互主体性的先天性和新维度。但是,海德格尔忽视了此在与他人的直接遭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错失了他人以及他人的他性。完整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应当考虑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对他人与主体间性问题的讨论、分析的心灵哲学对他心问题的讨论、伦理学对同感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政治哲学对启蒙情感主义的讨论,不约而同地使对同感(Einfühlung)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热潮。然而不少论者在说理的过程中往往不加区分地将同感(移情)和同情(Sympathie)混淆起来使用,既没有准确刻画同感的本质,也没有对同情概念的复杂含义做深入分析,以致造成了很多误解。通过从词源学、思想史和翻译史的角度对“Einfühlung”与“Sympathie”这两个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古老的概念,前者从出于后者,它分享了后者的其中一种含义(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同情),正是这种含义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同感(移情或共情)。在现代思想语境中,前者逐渐替代了后者,成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现象学、实践医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公共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而后者的另一种含义(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同情),则在伦理学中得到了固化,从而成了道德哲学或道德心理学的一个专属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