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同治五、六年间,朝廷同意总理衙门的奏议,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令科甲正途学习西方天文算学。此议受到许多士人反对,但这不仅是士大夫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派”别之争,更是朝廷凭借自身权力改革登进之途、以求使士人接受“西器”而引起的冲突。士人抵制朝廷旨意的现象,反映的不仅是近代“西”对“中”的冲击,也是“器”对“道”的挑战。所谓西潮的冲击,除了需要从中西的维度进行理解外,道器的维度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略论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规学校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设馆的目的是培养能从事翻译实务的对外交涉人才,其英语教学具有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翻译实践扎实、考试制度严格有序等特色.  相似文献   
13.
同文馆唱和诗》是以诗体分类、每体依韵编排的唱和诗集,比较几个通行版本后,发现附录在《柯山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张耒集》中之四卷本,要比《张右史文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四库单行本之五卷本、十卷本更为合理.同文馆锁院起止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元(祜)二年中伏日即六月二十到九月二十,三个月的锁院比较罕见.同文馆在汴京城西阊阖门外西城隍庙附近,在熙宁元丰时期因朝廷厚待高丽使节而利用率极高,元祐二年被用作试院透漏出朝廷对待高丽政策的变化.进入此次锁院的试官十九人,除参与唱和的十三人外,还有赵睿、孙朴、刘安世三人可考.此次考试的并非吏部铨选文武选人,而是开封府的发解试.不少试官都感受到这次解试承载着元祐更化的科场更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中,以西方文字为条约文本法定文字的条款,向来被看作是清朝政府建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的动因,但这只是京师同文馆建立的表层原因。除了这类条款,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还包括了有关中外往来公函用词的条款及有关中国语言学习的条款。这三类条款的提出均与清代来华西方人的满语、汉语等中国语言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晚清时期,一批精通中国语言的西方人在谈判桌上,以其驾轻就熟的语言能力延续并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军事战场上的战果,使清朝政府在遭受军事上的巨大失败之后,再一次遭受了精神上的羞辱与折磨,这才是建立京师同文馆不可言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试论北京同文馆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同文馆是近代中国由政府设立的最早的一所近代化学校,尤其是它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对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大的影响,它翻译了一系列的国际法著作,开设了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近代中国外交人才,对维护中国主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再论同文馆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意识形态争论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政治集团的实际利益博弈。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表面上是要不要实行洋务的思想之争,实际上是朝廷内部主流的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僚阶层为维护自身传统利益而挑起的一场斗争。清政府没有借此机遇调整各政治集团的利益,而是利用慈禧太后的威权,以简单的方式压制了反对派的言论,从而使洋务运动的深入化,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8.
石不易 《领导文萃》2011,(14):70-74
外语学不好的结果 荫昌的一生绝对算得上传奇,但他的身世平淡无奇。他虽是满族(正白旗人),有北京的户15,不过只是平头百姓。由于没有过硬的关系,1872年,13岁的荫昌被选人京师同文馆德语班学习。当时人们都认为,只要学习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国,  相似文献   
19.
浅析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洋务派所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校,其办学模式及特点对中国新教育乃至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肖奂 《阅江学刊》2013,(3):128-134
与僧人们论辩禅理式的唱和不同,《同文馆唱和诗》充满了世俗的气味。品鉴与描绘唱和对象,谈谈彼此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互相褒扬而自谦,是这次试官们次韵唱和的重心。那些模糊到几近消失的历史人物形象则在这种唱和中渐渐明晰,即便是那些不太有名气的人物,也因为诗人的诗意化描绘而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三个月的锁院几乎是强制性地拉近了唱和者彼此的距离,锁院唱和可以说是“关系本位”社会形态的浓缩体现。这次品鉴联谊式唱和是汉末品鉴人物之风在元祜更化时期的全面回潮,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