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近年来,有关死者名誉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我国民事立法中并未予以明确规定,然而,这类保护由于此类实际问题(侵害死者名誉的行为)的存在而不可避免。死者的名誉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对它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3.
她忙于解决他人问题却疏忽丈夫的感受今年38岁的许琳,是上海某心理咨询机构的高级心理咨询师,专攻婚姻领域,是资深婚姻专家。同时,许琳也是当地广播电台一档婚姻咨询栏目的特邀主持人。在多年职业生涯中,她凭着细腻的解答和耐心的疏导,帮无数陷入婚姻困惑的患  相似文献   
84.
舆论监督与公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与一个国家的公开性程度密切相关。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决定在我国实行公开性原则是可行的。但必须划清公开性、舆论监督与失密以及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的界限。处理这些问题应以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社会政治利益为准则;以是否有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确立为标准  相似文献   
85.
新闻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抗辩事由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因目前无法律规定,学界理解不一.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共同的抗辩理由为当事人同意、消息来源权威;不同点是侵害名誉权的抗辩理由还有新闻内容真实、公正评论;侵害隐私权的抗辩理由为正当的舆论监督、符合公共利益、符合公众知情权和公众兴趣.  相似文献   
86.
荣誉上升为权利 ,是立法者有意识的安排 ,而不是对现实固有权利的确认。立法上的原因 ,一方面是翻译前苏联民法及其理论的讹误 ,将其名誉权译成荣誉权 ,进而被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则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授予荣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经常性和广泛性 ,因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取消荣誉权是今后民事立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闻侵权的案件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但当受侵害的主体不再是普通公民而是一名犯罪嫌疑人时,媒体又当何去何从,从当年尚军案的种种引发本文关于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是否能为该新闻侵权纠纷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88.
在现行司法实践中,民事主体的虚拟社会评价未被纳入名誉利益的范畴,故侵害虚拟名誉却未造成民事主体现实社会评价下降的情形无法得到名誉权制度的救济,这一立场应予修正。理由在于,网络虚拟主体的法律性质应为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载体,虚拟社会评价同样属于民事主体的名誉利益,故损害该社会评价并导致精神痛苦与财产损失的,应属侵害现实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在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时,损害要件是核心内容,应考察虚拟主体存在名誉、该名誉受损、民事主体名誉利益受损、衍生损害这四个构成要素。就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来说,赔礼道歉应以不表明虚拟主体真实身份为原则;基于财产损失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应处于核心位置,且遵循完全赔偿原则。程序法层面,大部分证明责任应由原告承担,唯独妨誉信息的真实性和过错两项可由裁判者自由裁量,决定是否倒置。此外,不希望披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原告可依《民事诉讼法》第134条申请不公开审理。  相似文献   
89.
因特网的普及使网络侵权,特别是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成为可能且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定不当信息发布者以及ISP的责任从而实现IT中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
微博言论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微博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个人名誉权保护存在着内在冲突。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构成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是否必然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仅限于民事责任还是情节严重到必须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微博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行为的内在特殊性,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量,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