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政权的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政权的运行方式,并体现着政权的归属。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形式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政体选择。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选择什么样的政体一直是各方斗争的焦点。中华民国建立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斗争贯穿于政党政治的始终。由于历史、传统、当时的国际形势等多种原因影响,中国未能选择并形成最为恰当的政体形式,这成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重要诱因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2.
龙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83-87
泰式宪政自1932年到目前已近八十年,期间经历了宪政萌芽时期、宪法反复时期、半宪政时期和准宪政时期;泰式宪政具有独有的宪政周期、特殊的君主立宪、频繁的军人干政等特色;泰式宪政是由主从等级观念延续、宗教统治功能倾向与立宪工具主义影响等要素共同造就的。 相似文献
43.
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经历了学习西方与效法苏俄、本土化等几个基本阶段,先后出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体模式,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训政体制、战时体制与行宪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制、三三制与人民代表会议制。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表明,处理好制度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将现代政治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将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相结合,建立与民众的密切联系,建立稳固的基层政权,加强政府能力,建立有效的政党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必须重视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44.
邓华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1):152-164
虚君共和是辛亥革命期间康有为沟通帝制与共和的政治理论和方案,学界基本根据《与黎元洪、黄兴、汤化龙书》《救亡论》《共和政体论》等文的刊本研析其内涵,无法说清相关文本既区分又混同虚君共和与君主立宪的矛盾现象,对文章写作时间的认识也较为粗疏。通过仔细辨识《与黎元洪、黄兴、汤化龙书》《救亡论》《共和政体论》等文手稿的原生样态、修改痕迹及其与刊本的异同,可以发现康有为最初其实是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的,后来为应对政局变化,才利用共和概念的模糊性扩充共和类型,将君主立宪改成虚君共和,结果导致虚君共和与君主立宪关系暧昧含混。还原康有为提出虚君共和论的来龙去脉,亦可在研究方法层面提示我们,解读康有为的思想观念应尽可能注意其因应时势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改的一面,避免直接选取片段表述进行思想演绎,“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之弊。 相似文献
45.
季云飞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61-65
杨度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力倡君主立宪政体,组织筹安会,效劳于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活动,一直为学术界所诟病。通过重新考察杨度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动机,我们认为:虽然杨度提出并企图推行的是救不了国的救国方案——“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从研究中国国俗民情出发,探索何种资产阶级政体符合中国实际,这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因其救不了国的主张而一笔抹杀他的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46.
袁世凯获选临时大总统历史原因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79-83
辛亥革命中,在清廷和革命派之间,袁世凯最终成为历史的主宰者。袁氏之所以能够胜出,实力是关键因素。其中,审时度势、处乱不惊是其成功的前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把握民意、顺从民意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7.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发布“派载泽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上谕”。随后,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两人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归国后,端方、戴鸿慈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提出中国未来政治出路只在君主立宪一途,君主立宪的意义并不是立意限制君主权力,而是通过议会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分担责任,使君主“常安而不危”。 相似文献
48.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新的"孔子改制说",强调了孔子立制的根本性法规范地位。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在于其为实现"君民共主"主张,于1895年提出的"议郎制"改革设想受挫。面对挫折,康有为继续坚持其"议郎制"的立论基础——"孔子改制"思想,又复受近代宪法理念激发,最终融铸传统"宪法"思想和"孔子改制"思想形成"孔子制宪说",以强化孔子的政治权威地位,突出孔子立法对君主的规范作用。"孔子制宪说"建立起了"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间的逻辑联系。"君主立宪"思想经康有为提出后在清末广为传播,成为清末政治改革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49.
周小喜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1-133
杨度为实现其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寄希望于袁世凯,视“洪宪帝制”为契机,向袁世凯进献《君宪救国论》,为其登基称帝提供理论依据和舆论准备,从而加速了帝制实施的进程。《君宪救国论》集中反映了杨度在“洪宪帝制”时期极其矛盾的思想,也突出体现了其帝王之学与君宪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十分艰难,不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维新变法力图用改良方法使当朝统治者接受西式民主,把中国纳入君主立宪的政治轨道,但受到以慈禧为代表的旧势力的镇压,维新运动如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继之而起的辛亥革命力图用更加激进的手段打击旧势力,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民主共和的真正实现依然遥遥无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