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1篇
丛书文集   438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700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恩来 《理论界》2008,(3):160-161
上文《君子和而不同》发表后,一位朋友对我说: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确实很深邃,但他提出的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的意见,却有些害人害己,不如改为"勿欺也,勿犯之"。尽管我没有认同朋友的意见,却引起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2.
孝道之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之争的核心议题,其背后是文化立场之争。儒佛孝道之争既有冲突与对抗,也有调和与融汇。面对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中国固有文化虽经受冲击,但并没有被异质文化所取代,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冲突中发展,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以人伦道德为武器对佛教伦理进行理论清算;佛教面对儒家的诘问,则调和儒佛矛盾,以期实现佛教与儒学从外在功能的互补逐步深入到内在思想的融通。该时期儒佛孝道之争,一方面,对长于经验思维而不甚重论证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所启迪与丰富,为宋代道德哲学的本体言说作了理论准备;另一方面,也只有经历这一磨合过程,佛教才能主动调适,由一种外来的文化逐渐适应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3.
姜涛 《理论界》2020,(7):75-82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不断进步、信息空前发达、观点碰撞、价值多元,作为社会教化和文明传承承担者的新闻从业者群体人格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先秦儒家思想及其孕育而成的"君子"之理想人格范型,对当代新闻从业者人格的形成和伦理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味,其所包含的人本思想、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等内容符合当代新闻传播的价值追求,是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基础,理应为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4.
李勤通 《学术月刊》2020,(8):157-169
在近代法律史知识体系的背景下,瞿同祖用法律儒家化对中国刑律的发展趋势做了描述,所解释的是始自汉代但是兴于魏晋的引礼入法现象,具体就是用礼来修改刑律。法律儒家化的解释前提是春秋战国以来的礼、刑分离,当德、礼、政、刑从周礼中分化后,礼融入法才有基本前提。法律儒家化能够准确解释西汉中期以后刑律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其内含与君权的冲突,这是法律儒家化的解释限度。从刑律及其实践来看,刑律文本的儒家化程度最高,司法实践次之,司法制度在经历儒家化后又呈现回溯法家的趋势。即使儒家化程度最高的刑律文本也包容了很多法家理念,这种现象可以用儒法融合或礼法融合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5.
晚明时期,多种思潮并兴,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事功之学、佛学等活跃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各种思潮互相辩驳、影响、会通,其中阳明心学和佛学的会通尤有特色。浙中王学左派代表人物王畿、周汝登援佛入儒,以"四无句"突出了对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侧面的强调,并将"虚""无"等概念脱敏,从佛老专有概念这一窠臼中剥离出来,突出儒家使用这些概念的优先性与合法性,并将其上升到"千圣之学脉"的高度。他们基于儒家立场,以阳明心学传人自居,但不讳言佛教,常引入佛教概念来说明儒家思想。晚明时期服膺阳明心学,同时又有佛教信仰的居士也有不少,如陶望龄、陶奭龄兄弟等既是阳明学的坚定维护者,同时对佛法又有信仰,他们极力会通儒佛,对佛教义理有较深入的理解,是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另一种形式。晚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时代特征,也交汇于"浙党"这一群体身上,他们在朝为官,在政治上参与晚明党争,同时因成长于浙江这方水土,深受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思潮的影响。援佛入儒、儒佛交融、亦儒亦佛,浙江阳明心学与佛学的会通呈现了儒佛关系的复杂和多面向特色,是晚明三教一致思想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6.
八目为儒学进修的阶梯。先从内部进修做起,开始个体自身修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格物到致知,通过认识和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进而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这是立身之本。最考验人的就是君子必慎其独,  相似文献   
117.
儒、道、释三家囿于各自的哲学基础 ,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上 ,立足点各有偏重 :儒家推崇理知 ,把音乐看作一种完善道德规范的途径 ,一种获得灵魂内省的把握 ,一种对社会大众教化的工具。而道家更强调音乐的自然特性 ,将音乐的本质虚无化 ,认为音乐实际乃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相辅相成的内觉视象的特殊形态。作为在长期发展中被中华传统文化逐步融合渗透的外来宗教文化的佛教 ,它对音乐本质的认识可以说是虚无中不失世俗的功利、空泛中蕴含精神的诱导 ,体现着一种追求神圣与肯定世俗的矛盾 ,最终不得不沉沦为一种宣教辅教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8.
君子远燕窝     
引子我学徒时,时常的差事是拾掇燕窝.这是个细活儿,粗手毛脚之徒还凑不上槽儿呢.每逢贵宴将至,师傅便将他涨发好的一篮子燕窝给我,遂就扔了句:"把燕毛挦净!"这当儿,我得将这些燕窝一根一根过检,把粘在上面像昆虫腿儿似的燕毛用小镊子仔细挦去,一捣鼓就是两三个小时.  相似文献   
119.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背后,有一个在文化整体系统中起着核心利主导作用的东西,即中国古代的三种哲学文化———儒、道、释;它们以其培植的民族情感方式,影响了中国文人,并进而影响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式,导致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哲学义理和审美体验上的高度统一这一极为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带着与生俱来的或儒或道或释的文化特征。因而,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在这三种哲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是故,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亦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儒、道、释三家———当然,此处仅就文人诗而言。  相似文献   
120.
本文研究剖析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以为 ,清人儒化陶渊明达于极致 ,这与清代倡儒道理学、遗民文人群体尊陶热情高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并就清人对陶渊明的儒化与宋人对陶渊明的神化进行了简要的对比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