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0篇
丛书文集   424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693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孔子育人思想的价值目标——"君子"(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毕生致力于塑造一个“君子”的形象,他“述而不作”,是通过自己全部的言论和行为来完成的。从“君子”一词的来历、诸多内涵的构成、整个形象的特色和相关问题,结合孔子的言行进行系列的探讨,以解读孔子留给后人的“君子”形象。  相似文献   
52.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以君子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文化共同体。春秋霸政时代的贵族君子,具有诗书礼乐的文化教养与责任担当精神。霸政之后,贵族君子逐渐不守秩序,丧失教养,导致“礼坏乐崩”。孔子发现,赖以支撑社会稳定的礼乐秩序首先需要君子的引领。贵族的倒掉是由于他们放弃了执守政治与社会的担当,其内在原因是对自我修身的放弃。孔子修《春秋》,重整社会秩序;以贵族的文化教养与担当精神教化弟子,塑造了传统贵族倒掉之后的第一个民间君子团体儒家学派。《论语》中的君子具有为政者与道德文化典范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君子之学是以修身成就自我德行,以安人引领社会风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3.
张齐 《船山学刊》2022,(2):109-117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光明的观念,不仅影响于文艺和器物的创制,还突出地彰显于理想人格境界的生成。“光明”虽起源于对外在世界的直观感知,也可表示耳目感官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则是形容君子内在的智识与德慧,这涵括了忧患、勇敢、诚信、谦卑、恒久、无私、自然等多重价值。光明与幽暗两者相反相成,君子人格修养既要追求光明而克治幽暗,防止幽暗对光明的侵蚀,更要警惕光明本身的异化。《易传》吸收道家玄思,化解了这种困境。光明之境不独是君子的个人追求,也应推之于天下,“其道大光”的状态是其最终境界。  相似文献   
54.
明遗民屈大均在明清之际的动荡社会中,弃儒入佛,后又弃佛归儒,并成为遗民中辟佛的代表人物之一,演绎了一道乱世文人的独特人生轨迹:因父亲生前不仕异族的教导和满族薙发令的逼迫而弃儒出家;后又因事亲和认为儒优佛劣而弃佛归儒,并提出和采取了正本清源、以儒易禅及抨击“忠义佛门”等辟佛主张和措施;有意思的是屈大均生前已弃佛归儒,死后人们却不许其归儒,构成了特定时期一种奇特的遗民命运,从中可以管窥明遗民命运的坎坷与悲辛。  相似文献   
55.
唐英伟 《公关世界》2022,(14):142-144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以高尚道德为核心,涵盖了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个人标准与社会担当、个体完善与社群交往等内容。挖掘儒家君子人格丰富的道德内涵与价值精神,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崇德向善的道德修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是高校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在理论逻辑上,厘清立德树人、君子人格、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在逻辑,解构三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分析出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价值逻辑上,将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丰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内化为大学生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从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在实践逻辑上,将君子人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构建立体多维传承体系,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环境;借助网络媒体宣传优势,塑造时代“新君子”。  相似文献   
56.
福建是中国回回民族的萌生地之一,存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元明两朝福建的穆斯林人口持续增加,以伊斯兰教为依托,回回民族的民族自觉也明显强化,通过清真寺修建等活动,反映出福建回族族群意识的提升,也显现出宗教观的某些变化,特别表现在"回而兼儒"的主动融会上,可以说开了明清之际回回学人"以儒解回"的先河。米荣所撰写的福州《重建清真寺记》是福建回族石刻的珍品,其内容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尤显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碑文内容的疏解为主线,延展到对米荣及其家族,以及碑文所涉及的众多明代福建回回人物及作者宗教观的研探上,试图以福建回族史为侧面,对整个明代回族史的认识有所加深。  相似文献   
57.
当今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多借鉴西方舶来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如果换一个角度,尝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介入,则可发现联系着世界华文女性创作的除了女性主义之外,还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儒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影响又表现为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笔者采用内外两种视角,一方面着力于将世界华文女性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挖掘其相对于西方女性文学和男性创作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从内部剖析各大地域板块间华文女性创作在长期分流状态下形成的各自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58.
子夏“贤贤易色”章承接上章,运用反讽质疑了孔子孝、悌的互文使用和文、质的轻重区分。子夏的观点是:孝、悌有内外之分而文、质应同时并重。随后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章,孔子阐释了文、质的轻重关系,主张一种涵盖了孝、悌的忠信论,批评了子夏“吾必谓之”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59.
自唐以降,弄孔子、戏儒流之优戏表演绵延不绝,尤以宋代优戏为著。它以戏谑性的妆演,隐含复杂深刻的历史内容,因其牵动道德、宗教与文化学术方面的敏感神经,尤其与时事政治相抵牾,而屡遭官方惩禁,但它渎经侮圣、诋贤叛道、戏儒刺奸、讥时揭弊的俳谐精神,则演绎了儒家思想民间接受的另一面,显示了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态势,作为早期戏剧不可多得的“真戏弄”,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0.
"以儒诠经"是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辑录与解读"以儒诠经"文本中伊斯兰教中国化义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眼中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以儒诠经"文本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应包含的内容、如何践行伊斯兰教中国化提出了若干真知灼见,许多见解与当今倡导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若干内容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