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0篇
丛书文集   424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693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孙熙国先生认为,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992.
荒木见悟的湛、王关系研究是以朱子之学为参照系而展开的。在他看来,朱子性理学所遗留下来的最大问题是凝固化的定理意识,而阳明所倡导的良知则打破了朱子性理学的定理意识,更为重视根源性的心。以定理(朱子学)与良知(阳明学)的研究框架为背景,荒木从心与性(理)、“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单一”的立场与“浑一”的立场及儒释之辨等方面详细论证了甘泉心学深处依旧保留了朱子性理学的核心构造及阳明心学对朱子性理学的根本性的扭转,由此说明了湛、王二学的本质性差异。荒木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其根据湛、王两学所争论的“理障说”为线索,揭示了阳明后学内部围绕克服“理障说”所产生的三种典型的儒佛调和论,这对于我们研究阳明学与佛学的交流互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屈小宁 《唐都学刊》2001,17(1):47-49
唐儒隐逸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不仕则隐,独善其身.士人们仕途受挫或仕进不得,只好身归林泉,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安慰.二是终南捷径,以退为进.打上逸民的旗号,用隐士的清名来招引当权者的注意,从而实现入仕的真正意图,这实际上是一种曲线求仕行为.三是休沐田居,亦官亦隐.既要追求功名利禄,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不放弃隐逸情趣,着意在精神上追求享受.  相似文献   
994.
作为道家产物的太极图,经过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诠释后,成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其所建构的"天—人—天"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开辟了儒家"性与天道"在宋明理学的滥觞。《太极图说》中的"自无极而太极"则可以理解为"自道家而儒家",因之,《太极图说》所建构的是以"人极"为中心,儒道混同、三才并立的易道观。《太极图说》在朱陆鹅湖之辩后成为历来争论的焦点,但朱熹解《太极图说》所依据的是其改造过的太极图,后来学者的注解也大都徘徊于二人之间,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周子太极图。因此,依据周子太极图来解《太极图说》,才能还原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本来面目,也才能让我们理清太极图儒家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道德主体”是讨论儒家现代价值的基础。福柯认为,以“笛卡尔时刻”为标志,真理与主体的关系断裂了,现代自我既受到规训权力的制约和生产,又发展出自我关怀的技术试图逃离权力,这指向了“重回道德性”的命题。对该命题,儒家可做出有效的回应:儒家教化体系生产出君子,他们由“天道”获得道德义务和伦理勇气,运用“仁”“义”等自我技术,将自我真理的获得与伦理自我的转化结合起来,成为反抗权力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99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的大致走向,塑造了理想化的"君子"人格,形成了神圣化的义利观.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神圣化的义利观转化为平民式的义利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价值观的认知与追求.  相似文献   
997.
晚清温州学人宋恕一直以维新变法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的形象著称于世,学界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实,宋恕对于三教平议、儒法之争、汉宋之争、经今古文之争以及中西之争等晚清重大学术论争皆发表过独到见解,其“力攻伪儒”的中国传统学术思辨不仅是其“藏诸石室,未敢示人”的思想精髓之所在,还为其变法思想提供了知识图景、历史坐标和理论基础,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系统梳理宋恕的学术思想,既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晚清学人游走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多重面相,也可以管窥中国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历史消息。  相似文献   
998.
西晋前期玄学思潮虽然处于低潮,但是一股复兴的趋势已如潜流暗涌。首先,许多士人试图从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性和希望,道家无为而治之理念成为士人共同的理想; 其次,士人们的礼仪观渗入玄学色彩,尚权变,在情礼关系上则偏重情感,因情废礼; 第三,庄子热依然持续。晋武帝平衡党争的举措以及玄学名士长期占据吏部尚书之位都为玄学思潮的进一步高涨蓄积了政治能量。  相似文献   
999.
儒家道德中存在君子、平民之分,道德主要针对君子而非平民,同时君子具有政治与道德双重内涵。现代社会人与人逐渐趋同并走向"同质化",也不再有儒家意义上的君子。由此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儒家道德主体性发挥受限,对普通民众的约束也显薄弱,二是其在君子问题上的混同做法也出现诸多弊端。对此,首先要以道德主体对接政治主体,同时依靠民主法制重塑儒家"礼法"传统;其次要推进官员的政治与道德分离,上述路径都有赖于政治建构来实现,在此意义上,道德离不开政治。  相似文献   
1000.
刘楷 《老人世界》2014,(11):43-43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在使用过程中被传得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久之,其语义发生了“逆转”,原意反倒无人知晓了。 “无毒不丈夫”。原语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指度量、气度,意为没有宽容度量的人算不上堂堂君子。不过,传来传去竟然传成了“无毒不丈夫”——不心狠手辣,算不得“丈夫”!这就与原义大相径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