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27篇
管理学   5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8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16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再细心精明的经理人、金融家要洞悉,错综复杂的财务危机.都不及一穷二白的买书人,志在必得、钱花在刀口上时看得更清楚。他时时苛求自己处处节约;吃得再少一点、吃得更便宜些,才能攒下哺育心灵的伙食费。他到处寻求贴补.连身上衣物亦是缝缝补补。  相似文献   
82.
民初筹安会是一个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劳的工具,此乃世所公认。然而,史学界多数论者对于筹安会“六君子”几乎不加区别地一概否定,则失之公允。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应对所谓筹安会“六君子”进行具体分析。杨度、孙毓筠的确是筹安会的中坚人物,而其余四人都是被拉来装点门面的。如果说刘师培、胡瑛在自愿参加筹安会后还或多或少地参与了筹安会的一些活动,充当过配角的话,那么,李燮和、严复则是被强行推入陷阱的。这是袁世凯等人设置的大骗局,是其帝制阴谋的产物。所谓李、严参与发起筹安会乃是一桩历史冤案。  相似文献   
83.
林回曰:“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相似文献   
84.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85.
君子远燕窝     
引子我学徒时,时常的差事是拾掇燕窝.这是个细活儿,粗手毛脚之徒还凑不上槽儿呢.每逢贵宴将至,师傅便将他涨发好的一篮子燕窝给我,遂就扔了句:"把燕毛挦净!"这当儿,我得将这些燕窝一根一根过检,把粘在上面像昆虫腿儿似的燕毛用小镊子仔细挦去,一捣鼓就是两三个小时.  相似文献   
8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导致孔子形象发生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为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笔者对《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为孔子画了5张像,他们重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历史上比较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87.
孔子及原儒的君子人格观包括修身、处世到治国这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看,君子人格观是进步的,但不可避免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孔子及原儒眼中,君子人格理想主义色彩浓烈。  相似文献   
88.
论述孔子思想理念中所要构建的君子人格体系,分析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及内在联系,提出培育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现形式、以“忠孝”为基本要求、以“信义智勇”为补充的君子人格,并阐明培养君子人格的历史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9.
爱莲说     
采薇 《社区》2014,(26):54-55
从古至今,荷花都受到人们的青睐。古人咏莲,诗词里雅韵欲流,行墨间似乎带着莲花香。今人谈荷,亦有着美之至、情之至、物之至的独特韵味和意境。荷花是传统文人墨客笔下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人格,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人美眷,象征“卷舒开合任天真”的纯真性情,寄予着中国人对动人爱情和纯洁灵魂的坚贞追求。  相似文献   
90.
作为“六艺”之一的“射”艺在儒家哲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乡射礼的具体描述,表明了“射中正鹄”要身与心同时修养及内正方能外直的思想。射箭竞技必然会带来输赢的判定,从而引起纷争,儒家将射箭过程充分地礼仪化,在“不争”中去化解“争”,从而提倡“君子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