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孟子》一书中的滕文公章句上明确阐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一书中对尧舜禹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王相关的描述十分丰富。孟子本人发扬尧舜禹的治世之法,继承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家思想传统,"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自觉"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  相似文献   
143.
早期儒家进行政治的伦理化构建,他们希望公共生活与政治制度能够如基层社会的生存模式那样运作.同时,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和政治、政权强大影响力,让早期儒家对于从事伦理的政治化方面的理论构想也非常重视.可以说,早期儒家对伦理的政治化所作的理论探索,既受“民之父母”历史传统的影响,又面临政治、政权和自身外王事功理想的双重压力,实际上是早期儒家道德先于政治、政治不离伦理立场在私领域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44.
孟子为何要以“从兄”为“义之实”?在两千多年的孟子研究中,只有朱熹的弟子向朱熹提出过此问题,却并未获得满意回答。孟子的“从兄”说,在形态上源于宗法礼制的“兄道”,却又具有新的义理内涵:他以“从兄”来确立人伦中所应有的“敬”的原则,并展开而为“贵贵”与“尊贤”的统一。这种统一既肯定了道德理性的正当性,也肯定了贤臣代表民意参与政治的政治正义理想。道德理性与政治正义的统一,就体现在作为“制度之骨干”的君臣关系之中。孟子所理想的君臣关系是“贤王与贤士忘势相交”的兄弟朋友式关系,表达了他对民本君主理想政体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他严厉批评各种“以顺事君”“尊君卑臣”之思想观念的基础。周代礼制文化虽为孟子提供了若干思想资源,却并不合乎其君臣人格平等的理想。因此,孟子只好将其立论的前提置于三代之前的尧舜时代,将“尧舜之道”解释为“孝弟而已”的伦理原则。这就是孟子必然要以“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以展开其理论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言必称尧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5.
古代国家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政治关系.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不管使用和平的或者武力的手段,整个外交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和平与武力的手段,君臣关系、册封与册封体制、羁縻与羁縻府州、朝贡与和亲等形式,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家天下政治体系内含着一体两面的政治行为,即立君与驭臣。不同的皇帝权力结构中如何立君与驭臣,既存在相同的政治理念,也包含不同的政治技艺。从唐太宗、明太祖时期来看,两者是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过程中的两个拐点,随着皇权从相对独裁向绝对独裁的转变,君臣关系也从普通的尊卑关系蜕变为主奴关系。  相似文献   
148.
段知壮 《唐都学刊》2014,(4):108-112
东汉的《白虎通》既体现了儒家的文化背景,又有着极其浓重的神秘谶纬色彩,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阴阳五行思想来阐述“天”的至高无上与“天”“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理论的创建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与发展必然有现实的社会基础,《白虎通》在对现实社会中的三纲六纪尤其是君臣关系进行大量“天理”论证的同时,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把“忠”与“孝”进行理论结合并融会贯通成为一体,“忠”以“孝”为基础,“孝”反过来为“忠”服务,这为后世延续近两千年的君权至上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49.
西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有大大小小的王国。这些王国既有自己的一套运作体制,又接受中央的领导,在这些王国中,内史和相是两个最重要的职务,但在不同的时期,它们或置或废变化无常,这种变化始终是反应中央和地方的美系的一面镜子。尤其是诸侯王与内史、相关系反应了中央和宗王之间的一种博弈,本文通过研究这种变化去诠释中央扣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0.
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及随之颁布的《大义觉迷录》集中反映了明遗民和清廷在华夷之辨、明亡之恨、君臣之义、治统与道统等历史观念上的冲突,体现了他们在文化秩序上的不同诉求。明遗民将明清易代视为篡逆之举,以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作为否定清廷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思想武器,将道统作为自己的精神堡垒,以此寻求自身在文化秩序中的主导权。雍正则以儒家理念为依据,宣扬"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力求治统与道统的合一,建立以清廷为主导的文化秩序。二者的冲突与调适反映了清初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